之前的读书笔记,再读一遍书,再看看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听《罗辑思维》好久之前讲过,说作者(李笑来)思维方式多么牛,从普通大学生到沈阳三好街卖电脑的高手,再到新东方最初那批英语老师,然后成为网络创业传奇人物,比特币中国首富,标榜为连环创业的成功者。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斜杠青年”,从《把时间这本书》中可以读到,他思考问题的方式确实与人不同,做事情有自己的一套,受益良多。
本书涉及范围很广,从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到学习英语的具体指导,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一般逻辑到具体电话应该怎么打这样的具体细节,语言就是网络论坛聊天朴实简单(好像全书就是博文的整编),然后配以严密的逻辑,详实的事例,得出一些让人一看就懂但却不大注意的结论。然后告诉读者,真的是这样的,而且真的很重要。
其中几点我是特别有共鸣的。一是强调行动的作用。不管道理讲得再精彩,不行动就等于零。很多时候,人们都是被自己脑子中虚构的困难吓倒了,真正行动起来并没有那么难。在实践中获得的个体体验或者感悟,聚集多了就会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套路,圣人只不过把很多人的感悟汇集到一起,讲出来的就是道理。反过来说,道理对每个人来说就是在做事情时的体悟,如果体悟不同,说明道理可能不对。(要行动起来)
二是强调积累的作用。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失败,如果有,那只不过是成功之前的放弃。在这里学到了一个复利效应。也就是说,当积累的过程开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表面上跟平常没什么两样,但一旦效果显现,趋势将会是直线上升。人们更多的时候在感叹一些“一夜成名”、“一夜爆红”的现象,但是对于事件中的主人翁为了这一夜所作的努力却常常视而不见。所以,郭德纲在相声中就经常感叹,“都说我一夜成名,谁能告诉我是那一夜么?”积累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可能是痛苦的,但最有可能的是愉悦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份对事情的喜欢和执着,只是为了坚持而坚持,到最后留下的能有几人呢。(要坚持行动下去)
三是强调思考的作用。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独立思考,一直是我所秉持的理念,但真正想想怎样才是独立的思考,我却说不好。书上这么说的“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比如说写文章,之前有个领导就说,学习写文章的过程应该是,“第一步,用别人的话写别人的思想;第二步,用自己的话写别人的思想;第三步,用别人的话写自己的思想;第四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思想。”这其实是一个思考由浅入深的过程,期间得到指导固然重要,但如果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终究是白白的匆忙。(要在行动中有所思考)
四是贬低方法的作用。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策略和坚持而言,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坚持思考、坚持行动,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总会上身的。书法老师田蕴章教授也说过,勤奋其实也是一种天赋。这段时间上科学研究方法的课,课上讨论过关于“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句话,现在大部分人的观点是99%的汗水固然重要,没有1%的灵感,却终究与成功无缘。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在流下那99%的汗水的过程中,灵感几乎就已经得到了。所以,我觉得相信运气或者灵感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当一个人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不要瞎想什么方法了,持续行动会解决眼前的问题)
还有一些观点是我之前没有认识到的。一是关于时间的管理。书中介绍了一本叫《奇特的一生》的书,写的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竭夫的一生。柳比竭夫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时间,每周、月都会进行总结,每年进行分类统计,并作出第二年的计划。令人恐怖的,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中,年初的计划和年末的总结几乎可以精准对接,尽管期间经历过很多感情上、家庭上的困难,甚至战争,他记录时间、梳理时间却一刻都没有停下来。我想我是很难照抄柳比竭夫的做法了,但需要学习的是对于分配时间的把握,在工作上、生活上、兴趣上等等,大的方面需要强力的把握。本书的名字是“把时间当做朋友”,但如果时间不想跟我做朋友呢,毕竟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做到位了,时间自然就是朋友了。(管理自己,不是管理时间)
二是关于既勤奋又懒惰。生活中很多看似每天忙的要命,却效率极低的人,其实就是属于那种既勤奋又懒惰的人。简单说就是出工不出力,自己骗自己。每天翻书,却不想书中话语到底在讲什么,每天听讲座,却不知为什么来讲堂,反正是每天都把自己搞得很累,时间按被占得满满的,但是到头来却一事无成。不能把这种人简单的归结为“笨”,他们其实是那种不思考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用大脑思考过什么,只是为了干某件事而干,为了自己掩盖的失败,用“勤奋”掩饰的懒惰。这是生活中最应该避免成为的一种形象。(认真的勤奋)
三是关于交流的方法。李笑来曾经在网上有一个爆款的文章叫《放下你的无效社交》,我没有读,但大概的意思可以猜的到。文章不应该是关于怎样选择交流的说教,而应该是关于要改变自己交流的方法,避免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的一种无效的社交。我们对自己已经获取的知识是否有效、可靠总是没有办法给出去确定的答案,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而交流活动,对有心人来讲,可以通过与对方的交流和反馈,实现不断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真正的交流)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挺大的,给的动力也挺多,但关键还是看行动,而且需要不断地总结。总结既是积累的一部分,又不同于积累。因为总结可以对一段时间的积累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可以评估前期计划或者想法的执行情况,进而对下步的行动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
《罗辑思维》的视频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了,但他推荐的很多书却是值得一读。不看他的视频,原因是觉得我跟他的主流思想有差距,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思想。他每期节目背后的策划者,我认为很多是被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学派蛊惑很深的人,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对于经济学常识的构架前,看他的节目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还是先把自己打造结实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