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普遍认知,打个耳洞不仅外观改善,且听力也可以恢复。再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我们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是怎么听见声音的?
我们能听到声音,是耳廓收集声音,经过外耳道——也就是“耳洞”——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鼓膜振动带动听骨链振动,由听骨链将振动传入耳蜗,才使我们产生听觉的。要能“听到”声音,需要有鼓膜、听骨链、耳蜗各个结构构成的完整听觉系统。
如果孩子只缺 “耳洞”,其他的结构都还正常存在,那么打个“耳洞”,确实就能正常听到声音。这种情况只需要做耳部CT检查即可确认。
不幸的是,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孩子,除了耳廓畸形外,常常伴随有其他结构的畸形,所以单纯打一个“耳洞”是没法解决听力问题的。
声音传入耳朵的途径,不仅只有通过耳道,还包括骨导传输和气导传输两种方式,无论是6岁以下等待手术的孩子还是6岁到10岁正准备做手术的孩子,是否需要打“耳洞”,首先要通过系统全面的听力学检查,了解孩子的听力情况,判断孩子是否有听力损失,有多大程度的听力损失,这种听力损失会不会对言语发育造成影响。
如何判断孩子的听力程度?
小耳畸形孩子的主观听力检查方法有行为观察测听法(BOA)和视觉强化测听法(VRA);客观听力检查方法包括气导短声ABR(AC-ABR)、短纯音ABR(TB-ABR)、听觉稳态反应(ASSR)、40 Hz稳态诱发电位等。
主观测试中,BOA主要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在使用发声玩具给声的同时用声级计记录测试音强度,测试对施测人员的专业性和经验要求很高,又因测试音具有一定频宽而频率特异性相对较低。
小耳畸形没有“耳洞”的情况一般都会影响听力,是否打耳洞,需要结合内耳结构和听力损失程度来做综合判断。尽早对先天性小耳畸形孩子进行听力学评估以及干预非常重要。在孩子进行耳再造手术的同时,孩子家长可以考虑进行听力重建手术,让孩子恢复听力的正常水平。
要不要打“耳洞”?
1、内耳结构完整,有完整的鼓膜、听骨链、耳蜗各个结构构成的听觉系统,直接打“耳洞”就行。
2、内耳结构完整,但外耳组织与中内耳结构有交织,这种情况不建议打耳洞,不仅不会提高听力,甚至会影响听力。
3、内耳结构部分完整或不完整,没有完整的听觉系统,打耳洞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他只会解决外观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听力的问题。
4、内耳结构不完整,没有完整的听觉系统,且听力明显受影响,不建议打耳洞,可以在耳畸形修复手术的同时或后期植入人工耳蜗做听力重建。
5、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在嘈杂环境中言语识别率较低,尤其对单音节词的识别较差,如果是不想打耳洞,单纯想提高孩子听力的家长,可以考虑佩戴骨导助听器。
关于听力重建和打耳洞两者孰轻孰重,关注我,我将在下一期的文章中为大家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