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精明、能干,曾经不止一次和我分享她的处事哲学。
她会不断地买一些小礼物送给领导,甚至是她不喜欢的领导。用她的话说就是做人要活泛,尽管不喜欢她,但也要示好。我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想着干嘛为了迎合别人而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次,我们畅聊,说到刚毕业二十几岁的时光,她说,那个时候自己最看不上的就是明明自己不喜欢还堆着一脸笑迎合别人的人,没想到岁月蹉跎,自己也变成了这样的人。
十五年前,刚刚走出校门的她像一只刺猬,看不惯职场中背地里骂的凶而当面却阿谀奉承的人;看不惯明明不是那么优秀却深得领导喜欢的人;看不惯明里暗里投机倒把却活的很光鲜的人;看不惯......
慢慢的随着阅历的增长,麻木也好,习惯也罢,现在这只刺猬不再是竖着浑身警觉的刺,却也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抽着烟的时候,郑微说:“想不到你也会变成当初你最讨厌的模样。”
是的,有的人活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从愤世嫉俗到习以为常,从口无遮拦到小心谨慎,也许原来自己讨厌的样子并不是不好的样子,而是岁月的脚步留下的痕迹。
年轻的时候,我们认为世界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美即丑。我们是非明确,习惯以嫉恶如仇的眼光去看待、评价周围的一切。
多年以后,再去打量这个世界,发现,有的人已经将年轻的自己悄悄的淡忘,在人群中同样说着违心的话,办着违心的事。
很幸运,我跟随一位有名的教授学习,但我发现教授的言辞有时候也并不是那么恰当,做出的评价也有失偏颇,但场所的气氛却不适合反驳和表达自我。
诚然,教授身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任何学习都需要辩证的去吸收,不加思索的全盘接受有可能什么也没学到。辩证,思维就会产生矛盾。我想在现场学习的每一个人都有圆滑的一面吧。一个人圆而不滑,这不正是中庸之道吗?
你活成了什么模样?
圆滑?中庸?还是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