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
#书写生命故事
❤️场景一
假期结束,姐姐回校了。发信息说去企业参观时晕车了。
我本来想说:都是你平时不锻炼,身体素质差才这样的。(其实是心疼孩子,表达出来的却像指责)
觉知上线,不能再用旧模式啦。这样说姐姐肯定不再想和我聊天了。
我放下惯性指责式说教,共情道:你一定不好受吧,妈妈太能理解你的感受啦。我以前也晕车严重,闻见汽油味就想吐,后来锻炼跳舞,再没晕过。
姐姐说,青岛下雨了,天气闷热,不透气才觉得恶心。
我说:那你可受大罪了,天气又闷又晕车,确实太难受了。看来我们还是要多锻炼身体呢,身体跟着我们一辈子,你让她舒服了,她才会让你舒服。
姐姐说:嗯。
我说:回学校了抓紧睡会儿。
姐姐说:好。
巴拉巴拉......愉快的结束了聊天。
ps:以前可不是这样,沟通不了几句,孩子觉得你根本不理解她,就不想再理你了......
所有孩子都渴望联结,而不是纠正。
所以,父母透由自我成长,不断迭代生命智慧,改变旧模式,保持觉知力,真的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同理,很多事情它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这样的共情法放在婚姻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中一样好用。
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都有渴望被看见的需求。
﹌﹌﹌﹌﹌﹌﹌﹌﹌
❤️场景二
高中三年,姐姐养成了熬夜读书的习惯。上大学后熬夜更是家常便饭。
这事让我和李先生对女儿“颇有微词”!提醒多次无效。
这种担忧的火苗在假期中终于以多次叫不醒,不起来吃饭为引子,爆发了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觉知力失控,孩子“不理解的反馈”,让我十分抓狂,一时间仿佛时空流转一下子回到了从前,眼前是妈妈当年和我对峙的场面......痛苦体爆发了!
觉知力把我“拉”出姐姐的房间,我看到妹妹趴在卧室床上把头埋在被子里,心里觉得十分内疚,我都做了什么呢?怎么又被“打回原形”啦?
挫败感涌上心头,那一刻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妹妹,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姐姐和解,坐在卧室床头,大哭......处理完自己的情绪,我对发生的事情做了复盘。
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一些核心的信念,这些信念的构建都基于生命早期的经历,甚至很多都是建立在恐惧之上的,这些信念决定着我对现在生命的假设和结论......我三番五次叫孩子起床也不过是我防御恐惧的策略罢了。
我看到了自己与孩子人格层面的捆绑,还有我心中希冀的我的孩子应该如何如何的理想形象......
自我清晰后,我接纳了那个在育儿路上再一次“跌到坑里”的自己。
我给姐姐写了长长的一封信。信里,我给姐姐道了歉。也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担忧。也指出了姐姐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引起的后果。
姐姐给我回信了。信中全是带有孩子气的,明显还没有消气的毫不客气、反驳指责以及据理力争......
搁以前内功不够,我怕是会再一次被这个“倔强”的孩子点燃......
但是,我没有。
我内心没有一丝负面情绪的波澜,我看到我的孩子需要帮助......我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心里难过嘴上不饶人......
我看到孩子把妈妈的提醒视作被否定价值,孩子接受不了被否定,也再也不愿意被否定,她愤怒的表面下是“妈妈看不见我”的悲伤......
我庆幸我的孩子还愿意和我据理力争,我庆幸我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更庆幸自己透由孩子满屏“牢骚话”看到孩子内在真实的需求......
真相不唯一,站在孩子的角度,好像也没有错。
我明白姐姐表现出来愤慨的情绪都源于我曾经对孩子控制教育的结果体现。
那时那刻,从孩子的回信我看到孩子真实情绪的一种宣泄,透由这种宣泄孩子内心想表达的是:妈妈,我需要你能看见我,理解我。
正在做饭的我,再也按耐不住,去敲姐姐的门,姐姐不肯开,听见我哭了,把门打开,我把姐姐拥到怀里,哭着,再一次真正的真诚的道歉,姐姐也哭了,连连给我擦眼泪。
我们母女真诚的彼此沟通,重归于好。
之后的每天,姐姐主动帮我带妹妹,收拾家务。
晚睡晚起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但是,透由这次事件,我也得到了成长,我愿意尊重并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
无论父母怎么保护,孩子总会受伤。
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剥离和孩子的人格捆绑,做好自己的人生功课,孩子的功课就留给孩子去完成吧。
我相信,我的孩子并不傻,设若有一天当她感受到这种“习惯”确实与己不利时,相信她会改变。
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空间,让孩子表达情绪。凡事皆有冲突,尤其是在亲近的人际关系方面、家人之间,关键不在于是否经历冲突,而在于如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冲突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种子。
有效地进行沟通,能够容忍冲突,透由冲突彼此都能得到成长,这是关键。
﹌﹌﹌﹌﹌﹌﹌
写下我生命中的故事,希望能够启发到想要成长的与我同频的父母,在育儿路上不要走我走过的“坑”便好。
喜欢我的故事,就请关注我吧。相信在育儿路上你会多一个“闺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