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深,风寒。
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不时传来一个男人痛苦的呻吟声。油灯被挑的很亮,一个女人正把刚刚烧开的热水舀进木盆,边往里间走着边唠叨:
“整天就是想着游说,游说……在老家踏踏实实过日子不好吗?非要到这楚国来,人生地不熟的,看看被人打成这样,亏你天天还想着功名富贵……”
女人边说边小心翼翼地给男人擦拭伤口,既心疼又生气。好在看上去伤势颇重,却都是皮肉之伤,大概不会危及性命,略略安心。
男人身上虽疼,嘴里从不让人,回道:“真是妇人之见,大丈夫就当身贵名显,荣华富贵……哎哟……”
也许是女人不小心弄疼了伤口,男人又大声呻吟起来。
女人放轻的手脚,终于弄完了伤口,也累的满头大汗,把被子重新给男人盖好,正要出去,好似已经昏睡过去的男人又说话了:
“喂……”
“什么?”
“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女人被他气的苦笑:“你这条舌头就算你死了埋在土里三个月,也烂不了!放心吧,好好的在你嘴里呢!”
男人忽然放大了声音,傲然道:“只要我张仪三寸不烂之舌尚在,取功名富贵易如反掌,今日之耻,来日必报!”
这声音铿锵有力,穿出了小屋,穿透了夜空,飘荡在楚国国都的上空,仿佛在向天下人发出了一个宣告:
张仪,来了。
这人当然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战略家,外交家,先秦诸子百家纵横学派代表人物——张仪。
2
张仪是魏国人,出身贫寒。注意,只是贫寒而不是贫贱。因为他的祖上也是贵族,只是到了张仪这一代家道中落,幸而张仪小时候家境尚可,他学会了识字。这个在当时就已经是一门技艺了,于是他就去给人抄书谋生。
虽然处于贫困,可是张仪并没有就此沉沦,他深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抄书时,见到好的句子就写到掌中或者腿上,回到家里就急急忙忙在院子里折一根竹子,削成竹简,把句子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他的学问也就日渐精深。
后来有一个典故叫做“张仪折竹”就是说的这件事。
但是,张仪也知道,这样零打碎敲的学习根本满足不了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志向,于是,在一个薄雾冥冥的早晨,他离开了家乡,到了一座叫做云梦山的地方,拜鬼谷子为师。
鬼谷子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莫测最富传奇色彩的圣贤级人物,而且没有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或者王利,相比之下,他的另一个名号在民间才是如雷贯耳,就是王禅老祖。
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相貌和出身,只知道他隐居在河南云梦山一处叫鬼谷的山谷里教课授徒;传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莫测之机,安邦定国之学。他一生从未出山,可教出来的徒弟却大大有名。仅正史上记载的就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任何一个都是可令天地变色,河流改道的风云人物。
另外还有一些未经过证实,据说也是他的学生或者受过他指点的人,包括:商鞅、毛遂、甘茂、乐毅、范雎、司马错、公孙衍、尉缭、李斯、韩非、范蠡、黄石公、徐福。
如果你熟读历史,当会被这些名字所震撼,然后,理所当然产生一个想法:是真的吗?
结论当然是无法证实,也无法否定,鬼谷子的特点就是神秘,所以他的真面目永远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不过,目前有学者估计,鬼谷子不一定是一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学派,一批隐士高人,才有可能跨越很长的历史阶段,门下才会有无数能人异士,英雄俊杰。
我们不能以传说心态面对鬼谷子,事实上他的学问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地痕迹,绝对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鬼谷之学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兵法、人心、纵横捭阖、智慧权谋,宇宙天地间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其才无所不窥,众学无所不通。
所谓名师出高徒,张仪能拜这样一位老师,日后的成就还会小吗?
3
学成之后的张仪下山了,他开始思索他的人生目标。
经世济民,匡扶人心,施行王道,救天下于水火之中吗?
其时,周天子王道已失,天下共主的身份越来越不被强大起来的诸侯们承认,诸侯们都在秉承着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理念,互相征伐吞并,这时候基本上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和不多的十几个小国,互相都在虎视眈眈。施行王道,恢复周制的理念根本行不通。
张仪听说过,有个叫孟轲的人依然固守着儒者那一套,张口闭口仁义道德,去游说君王,却处处碰壁,这套说辞早在二百年前儒者的祖师孔子时代就已经证明行不通了,孟子是个好学生,却不是个好榜样。还是商鞅那家伙聪明,一见王道讲不通,立刻以霸道说秦孝公,才得以在秦国大展所学,位极人臣。这才是人生的楷模。
鬼谷之学讲究顺天应人,应时而变,王道虽好,所行非时,只有在一个强大的政府统治下,才会有施行王道的土壤,既然诸侯们喜欢霸道之学,那就辅佐某一国称霸天下,顺便扬名立万,荣华富贵还不是唾手可得,也不枉学的一身本事。
制定好了人生目标,然后就是选择行动目标。张仪先是在祖国魏国寻找机会,可是,他这样的贫寒之人的声音根本就传不到魏王的耳朵里,魏国贵族的铜墙铁壁早就封死了一切想凭着才学挤进他们圈子的任何人,早在二十年前,商鞅那样的大才就算有国相公叔瘥的赏识都不能进阶,被迫远走秦国,何况籍籍无名,连自己的远房宗族都不帮他的张仪呢?
于是,张仪决定去楚国碰碰运气。
在楚国,张仪凭着出众的口才和学识,终于成了楚国令尹昭阳的门客。楚国的令尹就等于是国相,能栖身在令尹府,对于张仪来说也算一个好的开始。他已经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在昭阳面前大放异彩,正式迈入政坛,然后凭自己的才能让这个略显老迈却底蕴深厚的老牌大国重振雄风,甚至一统天下。
然而,一切的美梦都在今晚破碎了。
4
今晚,令尹府举行了一次大宴会,场面非常热闹,包括张仪在内的门客们都参加了这次宴会,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昭阳与门客们联络感情的一次盛会。
宴会大厅富丽堂皇,灯火绚烂,美酒佳肴,川流不息,着实让张仪这个穷小子大开了眼界。
酒酣耳热之利,就有宾客提出要观赏一下楚王赐给的一方玉璧。这玉璧可是昭阳的最爱,据说就是那块传说中的和氏璧。能得到楚王的恩赐是昭阳最大的骄傲。
昭阳同意了。在他看来,向宾客们展示这块玉璧,代表了他被楚王的宠信和自己的地位。那位提出观看玉璧的宾客其实是不着痕迹地拍了昭阳的马屁,手法极为高妙,真的是处处有能人啊!
玉璧呈上来了。灯光下,这块玉石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引起人们的交口称赞,然后就是依次传观。每到一个人手里,这人必然大声赞美,向昭阳敬酒,到了下一个人手里又赞,又敬酒……
昭阳被众人夸的直上云端,人们喝的也是酣畅淋漓,然后,不幸就发生了:
玉璧不见了!
所有人都在回忆最后玉璧传到了谁的手里,可由于场面的杂乱和喧闹,又加上酒力发作,竟然谁也回忆不起来谁是最后一棒了。
昭阳大怒,玉璧丢失不但扫了他的面子,更有可能被政敌借此攻击而受到楚王的申饬,甚至从此降低自己在楚王心中的地位。
这还得了!他下令严查。
不用令尹吩咐,下面的人早就自发组成了调查小组,依次排查,终于,大家都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一个人:
当然就是张仪。
怀疑他的理由有三条:第一,只有张仪新来不久,不清楚底细,很有可能手脚不干净;第二:张仪很穷,只有穷人才会见财起意,贪心大胆;第三:席间,张仪曾出去上过厕所。
其实这些理由都不值得一驳。比如第一条,正因为张仪是新来的,根基尚浅,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推出他不会得罪人;第二条,穷不一定必然成为罪状,如果你很穷但是又很有才就不一样了。张仪进府不久,众门客就领教了他的犀利的口才和渊博的学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趁此机会把你搞臭,老天都不答应;第三,去过厕所的人当然不会只有张仪一个人。
暴怒的昭阳可不会深究原因,理由看上去很充分,那这个贼必是张仪无疑。
于是,根本没有给张仪分辨的机会,捆起来就是一顿暴打。
张仪平白受此冤枉,人声鼎沸众口一词下自己的伶牙俐齿根本没机会发挥,但是,他还是咬紧了牙关,矢口不认。
他知道,自己只要一承认,名声尽毁,天下再无容身之地。
眼见得张仪被打的皮开肉绽,奄奄一息,昭阳也怕出了人命,而且也搜不到张仪偷玉璧的证据,下令把遍体鳞伤的张仪扔出府外,任他自生自灭。
这件事对于楚国令尹昭阳来说,就是一件小事,可对于张仪来说,就是奇耻大辱,被诬偷东西不算,还当众扒了衣服打屁股,张仪必定记在心头。至于说这对于后面张仪对楚国的策略有没有影响,或者影响有多大,就没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