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身边的好几个朋友聊天,都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稀缺,表示越来越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上,某些邀请如果不是很重要,能拒绝就拒绝,自己需要独占更多的时间。而我的原则是,如果我的到场是可有可无的,那我就选择不到场,除非我有自己的其它目的。
小时候我们总感觉时间漫长,就像《童年》里唱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同学的你》当中也唱道“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而现在总是一不小心就到了周末,一不小心又下一个月了,但回想这过去的一周、一个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做。于是,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莫名的焦虑,焦虑的同时,时间管理就成了首当其冲要做的事情,而时间管理无非是争分夺秒地利用时间,也就是说延长工作的时间。很多精英阶层都向每天4小时睡眠看齐,但效仿的结果好像并不如人意。
我们在追逐时间和效率的时候,可能忽略了追逐的最终目标。去年有一篇文章很火,叫《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套用一下这个标题,我可以说“不要用过程上的忙碌来掩盖你成就上的无果”。那有人说,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那是一种过程上的享受,当然可以不问收获,因为人家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收获了充实感、满足感,和愉悦的心情。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经典的文章,叫《管理能量,而非时间》,里面例举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美联银行的高级经理人以及像索尼、诺基亚等IT行业的高管,在长期的“战斗”下耗尽了能量,然后通过一系列能量管理的方法重新获得“新生”。
我们不否认确实有少部分人精力旺盛,几天几夜不休息还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的战斗状态,但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是,他能够在长期的作业中保持和恢复一定的能量,或者他以往的生活习惯就懂得怎么保持足够的能量。在去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期间王石客串的十来分钟就只讲了两个问题,即吃饭和睡觉。在国外,很多的华人一定要吃中餐,但他就刻意让自己习惯吃西餐,一来很快就能找着,不用花大把时间找餐厅,就餐方便,二来可以有更多的社交机会,认识国外的学者、教授;关于睡觉,他说,在年轻创业的时候,无论遇到多大的麻烦,先让自己大睡一觉醒来再说。而现在,他训练到让自己可以在倒头1分钟之内就睡着,超过5分钟就算失眠了。自从用了小米手环之后,我也每天检测自己的睡眠质量,当早晨起来感到神清气爽的时候,深睡时间一般都会超过3小时,而有时睡眠时长超过8小时,但深睡时长不到俩小时的时候仍然感觉疲惫。看来,懂得如何休息,如何恢复能量确实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术活。
那么,关于能量管理,我们可以有哪些比较容易做到的呢?
根据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查询,简单地列举一些小建议,供参考:
1,保持运动的习惯健康的身体永远是能量来源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适度的运动不仅能让身体更快地恢复,还能给大脑带来一定的愉悦感。
2,健康的饮食其实这都是废话,但我还是要强调一次。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提到,21世纪的普通人更多是死于狂吃麦当劳、可口可乐,而不是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在很多发达国家,吃得过多比饥荒要严重得多,在2010年,全球有100万人死于营养不良和饥荒,然而,有300万人死于肥胖症。
3,节欲在简书上有位笔友在聊到《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时候说,所谓的身不由已只是欲望作祟,没有人可以真正逼你做任何事情,而你只是不想放弃那眼看就到嘴的肉。之前我过类似的经历,每次放假都给自己安排很多任务,但几天下来发现每件事都没有做好。管理大师德鲁克有句话说,世界上最没有效率的事情,就是用最高的效率做没有效果的事情。我想在短时间内把心中所想的事情都做完,但却没有一件做好,还不如完完整整地把一件事情做好。
4,减少浪费不要搞多任务、同时干几件事情,要每次只干一件事。那些号称自己善于多任务的人,往往是多任务能力更差的人。他们在面对多任务工作的时候,效率比一般人还差。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要搞多任务,并不是因为他们擅长多任务,而是他们的大脑硬件有问题——他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有实验表明:如果一个团队同时做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就只能得到40%的时间,剩下的20%浪费在项目切换上了;如果同时做5个项目,每个项目就只能得到5%的有效工作时间,得花75%的时间用于项目切换。
5,管理好情绪焦燥、埋怨、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会让能量急剧下降,而爱、希望、乐观、赞美、欢快、愉悦等积极情绪能够大大提高能量的质量。
《黄帝内经》里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志闲、少欲、心安能够让我们的能量集中,且不浪费,人疲惫是因为妄念太多,而做事其实是不累的,累在于事多,事多就容易产生纠结焦虑等负面情绪。
所谓“身要动,心要静”,即使每天都很忙碌,但仍然不会觉得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