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食,我一直都是十分喜爱的,也喜欢到处寻找尝试各种美食,或者自己精心挑选不同食材,搭配颜色,在烟火之中见证美食的呈现,满心赤诚品味自己制作的美味佳肴。
美食的意义不仅在于食物本身的美味,更在于有属于它的自己故事,关于一个人,关于一段往事,关于一段感情。每道美食都与众不同,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又是一年端午佳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划龙舟和吃粽子都成了影响力很大的优良传统。看着大街上摆卖的各式粽子,儿时端午节记忆油然而起,那么温馨,那么亲切。
虽然说现在粽子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到,粽子的做法也越来越多,各种口味也层出不穷,但我却更喜欢记忆中的粽子味道,儿时传统的粽子口感在我心里已经烙下深刻的印记。
小时候,每逢端午佳节,我们家都会包粽子。端午节前天,奶奶就会开始准备,首先去收割粽叶,回家后把粽叶洗干净,煮软晾干;然后把糯米浸泡在水里直至饱胀,倒出来冽干。
一切准备妥当,便开始包粽子了。包粽子可是技术活,要用几张粽叶叠卷成圆锥形,然后用勺子把糯米倒进粽叶里,加入肉豆馅,用手指压实,粽叶对折包裹,最后用绳子把粽叶扎紧。
奶奶是包粽子的能手,一包一扎,动作熟练,一会儿就包好一个粽子。粽子有棱有角,大小均匀。我们小孩子在旁边先是看热闹,看久了也会跟着奶奶学包粽子。
我和姐姐都是第一次包,也许是女孩子心灵手巧,姐姐先前认真观察奶奶包扎手法,所以她自己包起来也上手的快;而我包的粽子松松垮垮,稍微一拎就松开散架了。
看到姐姐那么快就熟悉上手了,而我自己却那么笨手笨脚,心里不免有些泄气。奶奶让我先停下来,学姐姐那样细心观察她如何包扎粽叶,如何用绳子捆绑结实。
看着奶奶始终淡定从容,不慌不忙,我重新鼓起勇气尝试,努力学着奶奶那样各种包扎方法。在奶奶手把手的用心指导之下,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勉强包成第一个粽子。
虽然第一个粽子包的不怎么像样,但总算捆绑结实,而且里面的米没有漏撒出来了。看着我舒气开心的模样,奶奶也微笑赞许我,说刚开始可以包成这样也算不错的了。
整整一下午,我们都在包粽子中度过。等最后一个粽子在我手中完成之时,外面已是夕阳斜照。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倒进冷水,盖上锅盖,开始点火煮粽子。
奶奶说,粽子煮得越久就越香,因为粽叶的香味,能更好地渗透到糯米里面去。奶奶煮粽子也很有耐心,她坐在灶头旁看着,在柴火即将燃尽,又往灶膛里添加木头,保持旺旺的火势。
待氤氲的粽子香气代替柴火的焦香,从锅里飘溢出来,充满整个厨房。我们这群小孩早就迫不及待跑进厨房,眼巴巴看着锅里,馋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就可以吃上粽子。
等粽子煮熟了,奶奶把粽子一个个拿出来倒进盆子里任其冷切。这样的粽子,剥开后就不会粘叶,吃起来也方便。飘溢的粽子香气,诉说着端午节的开始。
我们拿起粽子,剥开层层粽叶,糯米中镶嵌着红枣,引诱的我们口水直流,忍不住咬上一口,糯米的清香和红枣的甘甜涌上舌尖,充满自然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转眼间,离第一次和奶奶学包粽子已经过去十几年了。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外求学和工作,很少时间回家。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端午,总是很怀念以前奶奶包的粽子。
我喜欢奶奶做的饭菜,记得以前每次过年回家,她都会给我做上一桌我爱吃的美食,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其中包含着她对我的呵护、关爱和满满的亲情。
虽然现在奶奶已经不在了,无法再次品尝到她做的美食,可是在细细的回忆中,她给我的那种亲情和温暖会永远留在我心里,成为永恒的印记,成为我的精神寄托。
现在端午节自己动手包粽子,怀念着小时候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都会不禁眼眶微湿,幸福却又怅然。希望能够穿透时光,触摸和感受那份属于奶奶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