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大姨城里妈,她们羡慕对方的生活

大姨和母亲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年龄相差五岁,大姨在农村,母亲在城市,她们都羡慕对方的生活。

(一)彼此羡慕的两个老太太

母亲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小乡村,家里兄弟姐妹四个,大姨和大舅留在了乡下,母亲和二舅则来到了北京,从此四个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年初,我陪母亲回乡探亲,大舅已经去世,母亲回乡主要是看望她的姐姐,我的大姨。

从提议那天起,母亲每天都兴奋得两眼放光。出发那天,母亲一大早就把我薅起来,把准备的各色礼物塞进后备箱。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母亲一路都在讲小时候在乡村生活的事,一屋子的玉米一家人总饿不着,满墙的大蒜烤着吃最香,上学路上随手挖出地里的红薯就是一天干粮,还有长工印儿叔地位高,可以和家里男人一起上桌吃饭,家里给了个小院让印儿叔娶了个寡妇……母亲讲得兴致勃勃,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见到大姨,母亲更是欢喜,两个老太太拉着手笑,像两个开心的小姑娘。平日里母亲普通话挺标准的,这会子仿佛突然被“打回了原形”,一口乡音,韵味悠长。

母亲说的多,大姨说的少。

姨夫去世后,大姨住在她的大儿子家里。大姨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和女儿住在紧邻的两个村里,小儿子去了附近的一座城市。大儿子是三个孩子中最穷的一个,尽管小儿子和女儿都邀请大姨去家里住,但大姨坚持按照“规矩”住到了大儿子家。

空气中飘荡着柴火味儿的炊烟,表哥从院子里的小菜园拔了几棵青菜和大葱,拿出几个自家母鸡下的鸡蛋,表嫂在土灶上欻欻地炒起来。母亲不让杀鸡,说不爱吃肉,让留着母鸡下蛋,大姨也就没有张罗捉鸡。

院子里跑着土狗和土鸡,表哥的几个孙子一边打闹一边惦记我们从城里带来的点心和糖果。母亲和大姨于是开始发点心,问孩子们好不好吃,孩子们都说好吃,俩老太太又高兴地发糖,孩子们连吃带拿,踹得口袋鼓鼓的,连声说“谢谢奶奶”。

母亲感慨地跟大姨说:“看你这儿多好,多热闹。不像城里,冷清得很,亲戚也不怎么走动,邻居也不怎么来往,平时就我们老两口在家呆着,也没什么话说。”大姨笑了笑没说话。

母亲拿出之前准备好的五张毛爷爷塞给大姨,放低了声音说:“自己留着。”大姨一边说“不要不要”,一边瞄了一眼门口,把钱掖了起来。

母亲羡慕大姨的生活,羡慕农村生活的烟火气,羡慕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大姨则羡慕母亲有退休金,有想花就花的潇洒。她们羡慕对方的生活,却看不到对方的难处。

(二)两姐妹不同的人生

母亲和大姨相差五岁,一个接受了从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学的全流程教育,一个却大字不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母亲和大姨出生在一个富农大家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叔叔婶婶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大家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每天热热闹闹,这也是母亲怀念童年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大家庭里,女眷们不用种地,负责做饭和女红,大姨顺理成章地成为她们中的一员,烙饼、蒸馍、纳鞋底、缝衣服,甚至纺线。只有母亲是个例外。

母亲小名“瓷妮”,大约是长的白白胖胖像瓷娃娃,瓷妮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年龄最近的姐姐也相差了五岁之多。看着姐姐们干活,瓷妮经常凑上去,但是因为太小,不仅帮不上忙还添乱,常常被哄开:“去,一边玩去。”

一个小女娃能玩什么呢?村子里的小学是免费的,外公做主:“让瓷妮上学去。”于是,五岁的瓷妮背上十岁的姐姐缝的小书包走进了乡村小学。

上学是免费的,可是学校中午不管饭,瓷妮每天一大早起来狠狠地吃上一顿苞米团子,有时候揣两个带上,更多的时候没有午饭吃。下了学,饥肠辘辘的女娃子路过红薯地会挖个红薯,经过玉米地会掰个玉米棒子。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瓷妮居然读了初小读高小,读了高小去县城读初中、高中,最后上了大学。

年长五岁的姐姐,给瓷妮缝了一个又一个书包,可是没有进过一天学堂。

姐姐未必不想上学,十七八岁时,媒人来说亲,对方是村里小学的教书先生,高高瘦瘦,斯斯文文,大大的眼睛很有神,姐姐一眼相中,嫁人了。

外公带瓷妮去县城上学的时候,提出带姐姐去城里务工,大约是做一名纺织女工,姐姐决定就地嫁人,不进城。

就此两姐妹分开,各奔前程,一个进城追求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留在家乡甘为农妇。

(三)她们在羡慕对方什么

我们在乡下住了几天,会亲戚、逛大集,每天俩老太太都挺高兴。

农村的生活不精致,但是有滋有味。柴火灶炖的土鸡、玉米面的贴饼子,吃起来就是比城里饭馆的好吃,土鸡的味道更有层次,贴饼子也有浓浓的苞谷香,就连大集上那些无油无盐的膨化食品,吃起来也有童年的味道。

母亲每天都挺开心,只是偷偷告诉我,有点儿受不了农村的旱厕,年纪大了,蹲着费劲。那大姨是怎么如厕的呢?我看老太太拄着一个木棍进厕所,料想是用来支撑起立的。

回城的时候,母亲邀请大姨来北京住几天,于是大姨跟我们一起回城。

好巧不巧,没过几天就是大姨生日,母亲在饭店定了一桌,我买了个大蛋糕,同在北京的表哥买了一束鲜花,大家欢聚一堂,大姨过了有生以来最洋气的一个生日。

母亲张罗着给大姨夹菜,吩咐我切蛋糕,大姨一直笑着,给什么吃什么,没有给到的,也不要。

生日过后,母亲说家里太冷清,人多热闹,大姨便多住了些日子。俩老太太每天结伴逛菜市场和超市,然后回家做饭,偶尔也去公园。母亲怎么安排大姨都同意。父亲和母亲平时交流不多,几乎不一起出门,母亲又爱热闹,难免抱怨。大姨宽慰母亲:“你有工资怕啥呢?手背向下的日子不好过。”母亲说:“光有钱也不行啊,你看你孩子那么多,都在身边不远,有个事都围着,多好啊。而且你还不用干活,你看我们孩子少,又不在身边,最多一周才见一次,一把年纪了还整天忙前忙后。”

在农村住的时候,我也发现大姨基本不用干活,一日三餐,表哥表嫂都会把饭菜做好,只是饭菜很简单,早餐永远是粥和咸菜,好在大姨从不挑挑拣拣。

对于母亲的羡慕,大姨还是那句话:“你有工资怕啥呢?想咋花咋花。”

母亲带大姨去做了个体检,回来说咋这么多毛病,在农村没见谁有这老些病的。其实那不是没病,是不看病,小病抗,大病撂。

大姨不是母亲,不能体会母亲的苦;母亲不是大姨,不能感受大姨的难。可以说,母亲的羡慕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大姨的羡慕则是物质层面的。大姨羡慕母亲有工资(退休金),是对经济独立、自主人生的向往。母亲羡慕大姨的乡村生活,是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怀想,以及对传统大家庭的神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姨是我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人,因为在母亲这边的上一辈中,除了母亲,大姨是我最熟悉的。 大姨就住在我们家斜对门,我小...
    樱之园阅读 4,383评论 5 7
  • 刚刚接到表哥电话,我妈妈的大姐姐我的大姨走了。 大姨应该有九十四岁,是外婆的第一个孩子。外婆在生了三个女儿后才有了...
    果然Y阅读 3,725评论 7 10
  • 小大姨昨晚一晚没睡,表姐说她有点烦躁,前半夜一直眼睛张的大大的,说八十多咋遭这个罪。老太太对那个走不出的小公园始终...
    果然Y阅读 2,920评论 6 4
  • 今天起,我们开始分享梅姨的故事。那一段时间是我人生当中最漂亮的时候,那种美由内而外发自内心,我姐来纽约看我,她说,...
    彼岸晓吾_5c83阅读 4,187评论 5 37
  • 大姨是50年代生人,算下来今年已七十二岁,大姨身材矮小,体形瘦弱,名副其实的一位小老太太。 大姨一共生育...
    柳芽儿阅读 3,916评论 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