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一则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视频中,一个4岁左右的女孩委屈地问:“妈妈,我不是你的亲生孩子吗?”乍一听,这位宝妈笑了,可笑着笑着,她却突然掩面哭了起来。
据这位宝妈介绍,两个孩子闹了矛盾,都不太高兴,她就先抱了抱小的。谁知就引发了女儿的不满。这位宝妈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听着这么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自己觉得很惭愧。”
这位宝妈虽然在视频里表达了对女儿的愧疚之情,可网友们似乎不买账。
有网友评论:孩子这么小,会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是心里的委屈藏了很久。
也有网友说:孩子会说这句话,可能是从弟弟出生后,妈妈所有的优先权都给了弟弟。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手背的肉只有薄薄的一层皮呀,哪能跟手心的比?
也有网友说她感同身受。一句“你是姐姐,弟弟还小”她就听了20年。她的话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自己受到父母不公平待遇的经历和感受。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网友们的愤愤不平,甚至是积怨。
确实,父母的偏心,可能会是孩子永远的意难平。
一、父母偏心,孩子纷争不断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哪怕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会有很多的争端。如果父母爱的天平总是倾斜到某一方,就会加深孩子之间的矛盾,甚至酿成悲剧。
曾经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在80年代的农村,发生了一桩惨案。一个襁褓中的男婴的“小鸡鸡”被人剪去了。后来经调查发现,这名“凶犯”竟然就是这个男婴4岁的姐姐。
原来,这家人家头胎生了一个女儿,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不顾违反计划生育“只能生一个”的政策,到处东躲西藏,终于生了一个儿子。
千辛万苦得了一个儿子,自然是看得无比珍贵。夫妻俩完全忽视了女儿的存在,虽然女儿只有4岁。
有些人喜欢无底线逗孩子。有人故意逗那个小女孩:“你看,你没有‘小鸡鸡’,你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他们只喜欢你弟弟,因为你弟弟有‘小鸡鸡’”。小女孩似懂非懂地听着邻居们的话。
有一天,爸爸妈妈出去干活了,留下小女孩在家照看弟弟。小女孩看着躺在床上睡熟的弟弟,她想:就因为弟弟的“小鸡鸡”,使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如果小弟弟没有“小鸡鸡”,爸爸妈妈就会像以前那样爱自己。
想到这里,小女孩找了一把锃亮的大剪刀,朝弟弟的“小鸡鸡”剪去......
这起悲剧的发生,完全是由于父母的偏心导致。一个4岁的孩子,正需要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时候,父母的忽视让年幼的她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去找回父母的爱。
如果说这个例子是一个个案,那么在很多家庭里,父母都喜欢在孩子们闹矛盾时,这样对孩子说:“你大,你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你小,你就得听哥哥姐姐的话。”类似这样的偏心比比皆是。
当然,这样教育孩子,父母或许没有恶意,甚至都没有觉察到这也是一种偏心,而且也会对其中的某个孩子造成伤害。
当孩子感受到了不公平,他会把矛头对准惹他的兄弟姐妹,吵闹、打架就会是家常便饭。
二、家长的认知水平,决定他的行为方式
前文视频中的宝妈崩溃大哭,深觉愧对女儿。可见她也不是刻意要忽视女儿的感受。父母们都喜欢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厚此薄彼的事情来,最后的结果,导致孩子不是怨恨兄弟姐妹,就是怨恨父母。
在《圣经》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雅各一共有12个儿子,但他偏偏最宠爱他第11个儿子约瑟。因为约瑟是雅各老年得子,并且是他与他最爱的妻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可是,约瑟却因为父亲的偏爱受到了众兄弟的嫉恨。有一天,约瑟去山上找牧羊的哥哥们。哥哥们却把他卖给了去埃及的商人当奴隶。然后用羊血涂在约瑟脱下来的外套上,把它交给雅各。雅各以为约瑟被野兽吃了,伤心欲绝。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受偏爱的那个,总会招来兄弟姐妹的嫉妒,从而无故生出许多事端,与父母的初衷相违背。
造成家长对孩子偏爱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家长的认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受中国封建思想的毒害
有些家长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男孩子才能延续家族“香火”,女孩子要嫁到别人家里去,是别人家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家会溺爱男孩子,忽视女孩子。
第二、受父辈传统教育的影响
在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对我们说: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让着弟弟/妹妹。所以我们也会这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小叔子生了一对双胞胎,是2个男孩子,现在3岁了。我经常听见我婆婆这样教育他们:“大宝,把你的玩具给弟弟玩一下,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大宝,你还打弟弟?你是哥哥,是要保护弟弟的。”
我想,大宝心里一定会很疑惑:哥哥是什么?这么不好,我不要当哥哥。
第三、矛盾介入
在孩子们闹矛盾的时候,家长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给孩子们当法官。殊不知,在小小的孩子心里,那个被父母认定为“有错”的孩子,心里是多么的委屈,他们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不公待遇,所以他们会变本加厉去对付他的兄弟姐妹。
所以,要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家长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改掉自己思维里的一些陋习。
三、相亲相爱的孩子,都是由爱养成
父母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孩子之间就会少很多的矛盾。当然,平等对待,并不是指要给每个孩子提供同样的教育,给同样的东西,而是指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同样的爱。
姑妈一共生养了6个孩子,可是在最小的儿子出生没多久,姑父就得病去世了。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一个女人要养活6个孩子,是多么的不易。
所以姑父在临终前交代姑妈说:老大聪明,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要强求他,让他早点进入社会,帮助你一起养活这一大家人。老二是个读书的料,再怎样辛苦都要让她继续读书,将来可以考个了好大学,你也可以少受点苦......
后来姑妈真的按照姑父的话去做。大表哥进入社会,吃了很多苦。当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他就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后来,一家要倒闭的国营企业招聘管理人,表哥应聘上了,通过他不断地努力,现在的他已经是位县级干部了。
表姐后来考上了师范学校,现在是一名校长。几个弟弟妹妹也都组建了家庭。姑妈生命的最后几年,几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几个表哥表姐都极尽孝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来没听说过他们之间因为照顾妈妈的事闹矛盾。
他们没有平等地享受过教育资源,母亲老了,他们也没有说在照顾母亲上,付出的金钱和时间也要一样多。但他们都感谢父母,给了他们这么多手足。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们都说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是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的。他们也成了左邻右舍子女们的榜样。
诚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孩子能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就需要家长使用一些育儿技巧。比如,两个孩子打架,家长如果去给他们评理,去批评那个在家长眼里“没理”的孩子,这个孩子就会感觉到委屈,感觉到不公平。
所以家长不介入,或者保持中立的态度,孩子们的矛盾反而会越来越少。
偏心的父母,只能养育出“意难平”的子女。要想兄弟姐妹间和睦团结,父母就要“一碗水端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
父母的爱,才是滋养孩子最好的营养剂,是孩子之间最强的胶合剂,它能化解孩子间的隔阂,填补他们之间的嫌隙。
在前文那个视频下面,有一条网友的留言我非常认同。这位网友说:你不应该先抱那个小的,你应该左拥右抱,孩子自然不会觉得委屈了。
是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获得了父母满满的爱,这是他们幸福的基石,也是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