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人受到外界或他人的情绪、愿望、态度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靠信息的传递建立的,而且传递信息的方式十分自然,我们接收这些信息也非常自然,自然到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到。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心理暗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建立的。
比如:
精致舒适的摇篮中,才来到这个世界几天的小婴儿好奇地睁着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睛,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张开小嘴儿,开始哇哇地哭泣。闻声而来的父亲或者母亲赶紧心疼地将他抱起来,搂进怀中,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婴儿立即就停止了哭泣。
父亲或母亲抱着他,满脸幸福地哼唱着摇篮曲,可是,父母的时间并不全部属于孩子,他(她)需要去工作,去操持家务,去忙许多要忙的事情,所以,抱了一会儿,他(她)轻轻地将婴儿放回了摇篮,可,还没有等他(她)转身离开,婴儿的哭声就再次响起。
无奈,父亲或母亲只好再次抱起自己的宝贝,感受着父母胸膛的温暖,小婴儿努努嘴,立即将自己的眼泪收起。……
婴儿的表现,给了父母一个相当明显的“暗号”:只要把孩子抱在怀里,他就会安静地睡觉,不再哭泣。接收到这个“暗号”之后,父母就会将抱起婴儿当作应付哭泣的杀手锏,以至于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她)都不得不时常将自己的怀抱让给婴儿。
而与此同时,婴儿从父母的表现中也得到了一些信息,他会对自己说:“只要我哭泣,我就能被拥抱。”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婴儿牢记了哭泣等于拥抱的“真理”,只要他想要拥抱的时候就会选择哭泣,因为这样的方法百用百灵。
相反的,若是婴儿哭泣的时候,父母因为繁忙、疲惫、不在等原因没有抱起他,而是任由他哭泣,婴儿在哭泣一会儿后就会自动选择放弃,相信我,哪怕是最倔强的孩子,也不会让自己的哭泣持续一个小时以上,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暗示,事实告诉他:哭泣并不能换取拥抱,哭泣的手段对拥抱无效。既然无效,那又何必继续呢?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能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常常被拥抱的孩子都是“爱哭鬼”;而常常被“丢”在摇篮里、很少被拥抱的孩子则很少流泪。
心理暗示有自然形成的心理暗示,就有刻意“创造”的心理暗示。
比如,当你和一个人会面的时候,如果对方不定时地看自己的手表,你会感觉到,他似乎是在赶时间,他对继续谈话缺乏耐心或者缺乏客观条件。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给别人有效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如此。
身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大脑会接到肮脏的暗示,让我们下意识变得邋遢;身处在优雅的场合,大脑会接到优雅的暗示,让我们下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变得彬彬有礼;身处在学习气氛浓郁的班级,大脑会接到好好学习的暗示,让我们下意识地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我们常常听人说,环境影响人生,环境影响性格,环境影响前途,我们都知“孟母三迁”。而这些,实际上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间已经接收了无数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来自自己,有的来自他人,有的来自环境,这些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作为接收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来者不拒,而是要学会甄别,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消极有害的暗示说“不”!
心理暗示,是人类经过残酷的自然选择,在优胜劣汰之后保留下来的对人类生存最有利的“武器”。
读懂心理暗示,学会察言观色,学会用暗示的力量重塑自己,重塑人生,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幸福美好。
(图文部分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