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你的想象:幸福像花儿一样。你会想到什么呢?你会想到花儿生长的土壤、给花儿施肥、花儿的根、照耀花儿的阳光、花儿在一步步成长,以及开花后的那种喜悦和享受。一切都非常美好。
幸福的土壤是仁爱之心。传统的观点,如康德认为:如果想要自己的行为带有道德价值,其行为必须是出自于责任感。只顾私利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其实是没有道德价值的。推论之:如果一个人因为高兴而去帮助别人(因为那样可以使他开心),那他所做的事是没有道德价值的。这样的观点,看不到乐于助人与自助,其实可以共存。我们为别人带来幸福,其实就是帮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别人而活而牺牲自己,否则我们会伤害自己,连带着也会伤害我们乐于助人的心。一个不开心的人,就不太容易去善待别人,由此所带来的则是更多的不快乐。
幸福的肥料,即幸福的催化剂,可以是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如陪伴家人、阅读、运动等。所需时间可以是几个钟头,也可以几分钟。这些事情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当下受益,也会影响到未来。当然了,这样的一些事情,如果变成习惯,会让我们度过困难的转变期,也让我们终生受益。
幸福的根是什么呢?幸福的深度,即我们内心深处基本的幸福感。传统的观点认为幸福感是预定的形态,如认为幸福指数是受基因影响的;如认为幸福指数是儿时的经历生成的,成年后很难再改变,等等。而桑娅.吕波密斯基、谢尔登和戴维.施卡德的研究认为,影响幸福有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能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前两个因素,我们很难把握,第三个因素表明我们拥有决策的力量,也是增强幸福感的最大因素。所以,这要求我们要悉心品味生活,将注意力从追求物质和名利转向追求终极财富,追求当下和未来收益,并且将时间运用得当。
花儿离不开阳光的照耀,幸福也是一样。幸福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内在,如恐惧,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也非常害怕失去。但如果我们朝向阳光,改变一种思维,全然接纳自己,也相信幸福是应该得到的,相信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全然接受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那么这样的接纳会变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成为幸福的阳光。
针对幸福方面的成长,离不开心灵的智慧。怎样增长这样的智慧呢?向自己提问。作者在开头时举了一个例子:想象一下当你110岁时,诞生了一部时光机,而你被选中进行首次试用。发明人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位科学家,他说:“你将会被传送到你读本书的那天,而你这个有智慧并且人生经历丰富的老人,只有5分钟的时间,去和那个经历浅薄、年轻的自己交谈”。请问,你在见到他后会说些什么?你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呢?其实这就是跳出来看自己,本质上就是一种反思力,对我们的幸福非常有帮助。
为了获得幸福,是不是做得越多拥有越多越好呢?未必。实际上,提升幸福的最佳方法是:简化生活。这意味着捍卫我们的时间,学会说“不”,代表生活进行排序,并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心理学家蒂姆.卡瑟认为,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因为时间上的富裕,代表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去享受快乐。所以说,要想获得幸福,人生需要做减法,这样我们才能淡定从容。
当我们已经获得了幸福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中该如何定位呢?暂时的目标还是终极目标?作者的观点是把幸福(追求意义和快乐)视为终极财富以及所有目标中的终极目标。当然了,幸福并非要摒弃拥有物质,但要把它从生命的第一位移开。幸福主要靠内在,是一个全程内在的革命,是一种理念的革命。当人们将幸福作为生命的衡量标准时,它对我们本身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这时将创造出一个新社会----一个广泛的改变,使整个社会对每个人的存在都有更高、更清醒的认识,即幸福至上,社会更和谐、更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