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上午10点29分,35岁深圳高管梁娅在地铁口倒下。后来调取监控录像,显示事件发生时有七个人从身边经过,有的看了下就走了。10点32分,有人通知地铁工作人员。10点35分地铁工作人员赶来,最后11点18分救护车赶来时,梁娅已经死亡。事件发生后,舆论多数是谴责路人的冷漠无情,社会冰冷,世风日下等。就是在梁娅倒下,最开始宝贵的几分钟内,路过的人没有一个去上前询问救助。
这些评论看起来这似乎没什么不对,这次悲剧发生就是人情淡漠,“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典型案例一样。网上开启了激烈的讨论,人人都变成了正义的化身一般。恨不得将那些路人全部抓起来审判。
其实,键盘侠们,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是那几个人之一的话。你会做出和他们同样的选择。观望停留,然后走开。这不是讽刺,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心理在作怪。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者含糊不清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会觉着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1964年3月的一天,纽约一名年轻的姑娘凯瑟琳,深夜下班回家在家前的街道上被凶手攻击3次,过了35分钟后被杀害。在这期间,38名邻居在公寓的窗边目睹了这一切,没有人报警。警察事后询问他们,有的说害怕,有的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去报警。可是打个匿名电话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为什么不做呢?
在纽约两位心理学家(比布·拉坦纳和约翰·达利)的调查研究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现场有大量的旁观者在时,他们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一是周围有那么多人,个人承担的责任就少了。因为大家都会想,会有别人来帮忙,结果谁都没有做。二是很多时候,那些紧急情况初看起来并不显得紧急。就像梁娅事件中,监控录像还显示在她最初倒地时,有做出一些动作示意。可这些行为在路人看来也许是她摔倒了很难受,想爬起来而已。
这两位心理学家还做了一个实验:一名大学生假装癫痫发作。当在场旁观者只有一人时,85%的时候他获得了帮助。当有5名旁观者时,帮助几率下降到31%.很不可思议对吗?
如果我们自己需要被帮助时,最好的方法是,在旁观者中指定一个人,看着他说:“就是你,来帮我……”就是这样的指定,让这个人明确了自己有帮助你的责任义务。同时,他的行为也会带动其他人来一起帮助你。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尽可能让对方清楚你需要哪种帮助,在紧急情况中可以节约你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