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解
⑴诗题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
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
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
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
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诗韵
本诗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此句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一岁一枯荣”,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造就了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光。
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而作者却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啊!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意味深长!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