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酷爱“魏晋风流”。
记得上大学时,无论哪种版本的文学史,我都要最先看“魏晋南北朝”这部分文学史的介绍。游国恩、袁行霈、郭玉衡,把介绍“魏晋风流”这部分反复阅读。
最喜袁行霈版本的介绍。这个版本对“魏晋风流”的解释为“魏晋风度”,并且用“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这样的词语来概括“魏晋风度”的核心精神,清峻的诗歌、高逸的精神、璀璨的思想、狷介的人格,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以阮籍为首,围绕阮籍,史书上留下了很多他的处事随性,放浪形骸,不拘礼法、才华横溢又落拓不羁的故事,比如,他不说话,用眼睛做道具的“青白眼”;他的“礼法难道是为我辈设的?”振聋发聩的蔑视礼法的反问;他的为避皇帝亲的伶仃大醉;他的喝烈酒复弹琴又复长啸,得意时忽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可谓"我今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率性自然,……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阮籍之哭”。
常言,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唐人房玄龄所著的《晋书•阮籍传》却留下了阮籍著名的三哭。
其一: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其二: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其三: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这三哭分别是阮籍哭母,阮籍哭兵家女,阮籍穷途之哭。读书之时,觉得阮籍此人真是率性自然,想哭就哭,想止就止,没事乱转悠,任由马车跑,找不到路也哭。时序变迁,人到中年,今日再来体悟阮籍之哭,却发现年少时所认为阮籍的率性自然,貌似洒脱,实则另有深意,阮籍癫狂大哭的背后,都是深不见底的痛苦。
阮籍样貌清俊,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自小不仅天赋异禀,而且异常勤奋,好学不倦,饱读诗书,八岁能写文章,且精通音律,终日弹琴长啸。他成长的早期,受父辈及家族、社会影响,所受的教育是正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教育,他曾经也是胸藏丘壑,心怀抱负的,是想人生有所作为的,所以,他“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登高临远,察形观势,胸怀山川,想有一番大事业。但是,他所生活的魏晋正始时期,是曹魏与司马氏党锢之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贵族穷奢极欲,百姓水深火热,阮籍一直期盼一个明主,一方青天,但是生不逢时,时代不给他这样的机会,他一踏入政坛,就发现官场之黑暗腐败,政客之贪婪凶残,远非自己所能想象的,一个时期,他一直处于做官辞官,做官,辞官的怪圈之中,最终,现实让他绝了“入世”之心,作了“苟活性命于乱世”之想,他的思想逐渐的转入“老庄”思想之中,出现了“猖狂”的举动,怪异的行为,放浪形骸,“醉生梦死”……
阮籍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和叔父辛苦将他拉扯大,所以,阮籍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对母亲非常孝顺,“性至孝”,阮籍曾说过,“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这样的阮籍,母亲就是自己头顶的一片天,是自己生活的支撑和动力。母亲去世,对于阮籍这样的孝子来说,定十分悲苦,悲恸,但他初闻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正与人下棋赌博,对方要求停止下棋,阮籍不肯,硬要留下把一盘棋下完才罢休。等到下完棋,饮酒二斗,长号一声,吐血数升,等到母亲下葬时,他喝酒吃肉后才向母亲遗体告别,并且又是号哭,又是痛苦吐血,以至于自己形销骨立,几近丧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昔父已去,已为孤儿;今母又去,何以为靠?纵泪飞如雨,血吐数升,形销骨立,奄奄一息,何日再见?其谆谆教诲之情,何日再闻?舐犊养育之恩,何以为报?人们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那就哭吧,呕出心血,呕出郁积,呕出块垒,哭个痛痛快快,哭个酣畅淋漓,哪怕哭个一命呜呼!
母丧,阮籍号哭吐血,是哭母恩,哭亲情,哭生离死别,哭“子欲养而亲不在”,更是哭群丑当道,普天之下,竟找不到可以效忠的明主。
兵家之女,与自己没有任何干系,只是因为有才色,未嫁而死,阮籍就径直去奔丧,哭的泪雨滂沱,哭的淋漓尽致,把自己心里的哀伤哭完以后才回家。阮籍的泪水是为年轻美好生命的流逝而流,人生在世,所有的繁华终将憔悴,所有的美丽终将黯淡,所有的生命终将凋零,阮籍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为美好生命的失去而悲恸一场。另一方面,兵家之女,有才有貌,还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殒,而自己一直才德兼备,却一直流光空耗,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而光阴飞逝,韶华飞渡,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阮籍感同身受,号淘大哭,也许,阮籍在为兵家女痛苦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才华一生只能注定在岁月的幽炉里空焚。
阮籍平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件,就是驾着一辆马车,车上装着一坛酒,一手拽着缰绳,一手拿着酒坛,也不去把控方向,任由马车前行,马车摇摇晃晃,坛里的酒也洒了出来,阮籍半醉半醒,仰天长啸,当路走到尽头,前方再也无路可走之时,阮籍开始放声大哭,哭完了,就驾着马车原路返回。过了几天,他又驾着马车出发了……如此,回环往复。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年少轻狂,雄姿英发的王勃言语之间对阮籍有歧视的意味,却忽视了阮籍深入骨髓的悲凉。
阮籍自己曾说“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战国时期的杨朱,走到岔路口,不知该走那条路,由此想到人生中很多选择,有些选择失误而差之千里,有些一念之差可能会导致生死,因此掩面哭泣。墨子看到白色的丝投入染缸,随它进入染缸的颜料不同,颜色随之改变,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受太多环境的影响制约,自我不能自主。
阮籍是有路的,他可以走仕途;阮籍又是无路的,他隐在竹林。竹林是暂时的净土,七贤马上风流云散。路在哪儿?在官场?不是去过东平吗?封过侯吗?在黑暗?不是有所守吗?在酒盅醉乡?“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在归途?人生忧患识字始,最是文人不自由。天下汹汹,黑云纵横,觅渡,觅渡,觅何处?何处是归途?唯有号哭,号哭……驾车出门,不管东南西北,总有无路之时,他哭;到了最后,还是要回头,他不想回头,他哭;他知道,回头等待的是黑暗,是幻灭,是绝望,但又不能不回头,只能原路返回,撕心裂肺,却又无从排遣,唯有号哭,号哭,这种伤痛,无人明了……
那日暮途穷的哭声,在八荒六合之中穿越历史的夹缝,一直有遥远的回响。那回响中,有一群文人的铮铮铁骨,掷地作金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