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聚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利用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强的现象。第二句,“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引入考生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上。
本题的关键词有三:“互联网、人工智能”、“问题”、“我们”。题目看似在问:“技术进步,我们解决问题能力变强,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其实,题目内核指向的是思考两层关系:一是,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二是,问题的价值。
如果考生仅仅回答“多与少”、“是与否”的思考答案,那么,思维明显陷入单向度的误区,缺乏思维的弹性与思辨力。如果考生仅仅回答“深与浅”的问题(人工智能只能解决知识性的浅问题,更深层次的复杂问题、伦理问题还需要人类来解决),那么,思维深入了一步,但是还不够,起码考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了解不足。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当今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计算能力)、算料(数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新一代的ChatGPT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人脑,人工智能从专用智能走向了通用智能,我们正迎来“强人工智能(和人脑能力相当的人工智能)”时代。而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是可以解决那些当今认为它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甚至是涉及人类情感、伦理的问题的。
所以,笔者以为,讨论的重点不在于回答“是否”、“多少”、“深浅”这类简单答案,而是要围绕“问题”这个核心词思考“人与技术”的适当关系。
【下水作文】
AI时代和我们的问题
文/沈周霄
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奇点,一个崭新的问题被提出:“随着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就被解决。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百年前,爱因斯坦回答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当学生惊讶于他的博学时,他随手画了一个大圆。他说,圆内是已知,圆外是未知。我所知越多,圆外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大。
“问”随世迁,境殊“题”变。技术是人类力量的延长。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人类解决问题能力剧增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冷兵器时代,人类最大的杀伤力不过是“伏尸百万”;但如今小小的核弹就可轻易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工智能、互联网,帮我们更快捷地解决问题;但更多新的问题也被提出。智能化生产线兴起的同时,更多的产业工人面临失业的风险;自动驾驶技术飞跃,却产生了车撞人后谁该担责的新伦理困惑。
《南方周末》写道,人们指尖在屏幕滑动的距离,远远大于双脚走过的路程。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权柄,交给AI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这些都是人类发明的技术。当人类将所有“问题”的提出、发现和解决都让渡给技术时,人类也就从“技术的主人”渐退为“技术的奴仆”。因为,没有疑问何来思考,没有思考,人又何以为人?
曾国藩告诫兄弟:“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句话,精当地指出了人性的弱点。
那些认为,人工智能会永远匍匐于人类脚下,将思考的权柄交给AI的人,一定会败在“傲”字上。因为,他们缺乏对未知的敬畏。他们不知道的是,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当我们过分依赖于AI解决问题时,随着人类思考能力的弱化,此消彼长,终有一天,AI会成为我们的主人。而那些无法克服人性之惰的人,当他们把难题全权交给AI时,也就失去了自我成长和跃迁的机会。
问题,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挑战,是机会,是成长的阶梯。
第四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崭新的局面,我们当怀“敬畏”之心,促“思考”之脑,驭“技术”之手,成“美好”之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对未知的敬畏,对未来的好奇,对宇宙的探问,对生命的惊叹……问题,从来不是索要一个苍白的答案,而是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阶梯。
站在“弱人工智能”走向“强人工智能”的时代奇点上,我回首历史,深感文明发展的不易,我怅望未来,心怀人类命运的忧思。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那么,请慎重对待“AI时代与我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