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读书一直有个习惯,看完全文之后再回头看导读,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是怀疑导读为什么要放在正文前面,如果你们那么憎恨电影剧透,为什么能容忍导读?
回到正题,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对于我的吸引力,一方面是蛮有童话意味的名字,不自觉会想起安徒生之类,另一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作者毛姆。很多人都说安徒生的童话是给大人看的,包在天真外表下的残酷真相,毛姆反其道而行,用真实的笔触写了一个人人向往梦想。这种反转是头脑的过山车,刺激。
剧透太讨厌了,所以少谈点剧情,多谈感想吧。
关于书中的角色塑造,对我是很重要的吸引点,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尊敬写作的原因,成功的作家都很擅长捕捉读者的心理,用漫不经心、恰到好处的文字让你拍疼自己大腿:太对了,我就是这么觉得的、这就是我自己啊诸如此类。心理学家其实应该好好学学这点。
文章的情感线索围绕着最为普世的男女情感、社交友情、家庭亲情,每一个生活场景、每一次的剧情走向,真实的像是看舞台剧,我就站在不远的观众席:看着这些仿佛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琐事。本书的译者更是说,毛姆对于书中的场景和地点描写的近乎纪录片般精确。
故事人物也有现实如荷兰人、提亚蕾以及画家的第一任妻子,冒着浓重的烟火气;另一方面也有冷静客观如“我”、抛弃一切纯粹得冷酷的天才画家,突出的显得不真实甚至梦幻。这些不真实的人物就像在云里行走,他们抛弃了陆地。
故事要有矛盾才好看:
男女情感矛盾,是从古至今无人能解的谜题。他说女人像藤蔓,总是喜欢依附和捆绑,甚至是影响树的生长方向,男人的思想无法专注于情感,向往独立的空间却在女人的压榨下不得喘息。这是对爱情的拷问:到底是否出于解决生理需求和性欲的发泄?是否真的必须不可?故事里每一个全心爱上画家的女人,都没有得到画家的爱。得到伤害之后仍然无止境的“原谅”,对待感情的这份偏执源自于什么?
作者用一种近乎极端的男性眼光去描写“女人”,虚荣、无脑、自杀、性、遗弃、可笑等是女性的代名词,联系到毛姆的同性恋身份和多年压抑的婚姻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
“天赋”与平庸:荷兰人无论受尽冷眼谩骂,仍然围绕在画家身边,在被抢走画室、妻子变心、家庭离散、爱人自杀之后,面对“仇人”给自己妻子作的裸体画,痛苦到无法自持仍然没有毁掉画的勇气。因为这是“艺术”。它太“美”。人们都知道云端和陆地的距离,但还是喜欢看人傻傻的往上爬然后不断地摔下去。像荷兰人一样可怜得滑稽。
价值观的少数和主流:坚持一心追寻梦想的画家面对着无数的谩骂和误解;“我”自己对虚伪的文人圈子和社交从向往到认清后逃离;船长和画家对于“美”的共同追逐却截然相反的实现方式;放弃名利落在熟悉的异乡,资质平庸的替补有了富足华丽的生活;画家第一个家庭的虚荣、安稳和第二个土著家庭的自由、离散;都是个人化取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冲撞。
都知道云端的路艰险,大家都留在原地。人们抬头仰望、嫉妒得发狂,可他们看不都不往下看一眼。
美的极致是毁灭:画家死前终于得到一生追逐的东西,然后一把火烧光。没人知道他的想法,他走到了人们抬头也看不到的地方,于是成了传说。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的人物在生涯中遇到令人惊奇或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的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的深信不疑。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的浪漫抗议。
但是最终走过云端的人都只会越走越高,地上的人抬头抬累了,就会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