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公众号,看到了熟悉的开头:
“前几天回老家,和几个很久不见的哥们儿吃饭。他们中的多数人,大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的期待,也因为自己对安稳的渴求,考了老家县城的公务员,从此一直规规矩矩呆着。年薪不高,大概一年十几万,只能算吃穿不愁……这样的生活,安稳虽安稳,但总觉得有些不够……”
是的,没有看完我就关掉了页面。我打开了百度,输入“别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显示结果,有超过三百万个词条。点开了几个链接,大致意思就是,年轻就是要折腾;年轻人就不应该在小城镇安稳过一生;年轻人要努力。
年轻人要努力
年轻人要折腾
这仿佛一个万能句:在该xxx时,应该/不该xxx。于是,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选择了前往北上广,因为他们相信,大城市充满了机遇。无数的媒体告诉他们,去大城市才对得起青春,“我吃盒饭住地下室我一无所有可是我有梦想”。他们对那些毕业后选择在老家考公务员、做老师的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懦弱、不思进取。但是万能句的弊端在于,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并不负责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铺天盖地的鼓吹年轻人奋斗的文章总是在不断告诉大众:你应该如何生活,但却没有人真正思考:我应该如何生活。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逃离北上广”。我不喜欢逃离二字,生生将小城市与大城市阶级化了,让人有种在大城市生存不下去而被迫离开的无奈感。事实上,选择在经济相对没那么的发达的老家真的不可耻,选择在大城市奋斗也没什么可骄傲,只要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值得过,就没什么优劣之分。
想说的有两点:
一、怎样才算奋斗?朋友小徐在上海两年了,每当夜深人静时就开始和我吐槽:“为啥别人这么有钱呢,为什么我天天这么努力还是没升职呢?”思考完人生,第二天,又开始继续刷淘宝、看剧的休闲生活,日复一日,这就是她认为的在上海辛苦打拼。选择在大城市不等于奋斗,选择只是一瞬间的事,奋斗却是长久之事。别小看了你身边所谓追求安逸的老师,下了课,她在办公室反复修改课件,为学生设置最适合的教案。没有人不在奋斗,哪怕你看上去很安逸的人。
二、如何定义安逸?我看到不少文章,把安逸定义为懒散,不思进取。“上班刷刷网页,下班看看电视”。这可能是一个误区,安逸不等于不努力,不等于得过且过。在很多人定义中,安逸和奋斗是两个反义词,我们总是对奋斗极力推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在于拼搏”。但是,安逸是需要奋斗来维持的,所谓的安逸,我认为在这里指的更多是稳定,并没有百分之百稳定的工作,想要更多的机会,学会更多的技能都是需要奋斗和努力的。最近才开始看《中国有嘻哈》,很喜欢鬼卞老师,作为一名当地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很多人看来是选择了安逸。在课堂上,他是勤勤恳恳的胡雪松老师,教学生们作文反套路,还曾取得公开课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在脱下了衬衫后,他摇身一变,成了rapper鬼卞,他玩说唱、将所有情绪倾注于音乐,在看似安逸的生活中奋斗出属于他的多面人生。
安逸容易让人失去存在感,如何去找寻这种存在感呢?
如果想培养自身气质,练练书法、插花、绘画、唱民歌等;
如果想锻炼出好身体,健身房、瑜伽课、形体操,都可以。
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并选择一两样做到最好,在安逸的生活中充实自我,找到生活的平衡。现在的我,没有当初势要闯荡上海的雄心,选择了回到家乡,不是因为想要逃离,也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是我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单从个人选择而言,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里选择安逸,并没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