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大学是什么
古时“大”字念汰,同太或泰,今读本音,太比大还要大一点,还多一点。《大学》在古代叫“太学”,隋唐至明清称为“太学”或“国子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即志于大学。
宋明理学家朱子认为《大学》是古代太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应粲然复明于世。相传《大学》为孔子所传,曾子所述,曾子的门人记之,为后世儒家传道、授业、解惑之典籍,科举考试必考书目,被列为四书五经之首部,儒家修学的第一堂课。某以“大学”分四个方面来理解。
甲、古代学制
夏商周时期,学校的名称主要有学、校、庠、序,即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庠、序)、中等教育(学、校)和高等教育(太学)三级教学机构组成,并延用至今,大学依然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的最高学府。
《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先秦时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与国学相对而言是乡学,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唐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故有国子监与太学互称,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
乙、与“小学”相对之
《礼记·内则》云:子六年,教之数与礼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大户及即席包含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裤,礼师初,朝夕学幼仪,请肆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讲,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清大儒李塨说,“大学,先王教士之所也。周礼教之物有三: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仟、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记称四术曰诗、书、礼、乐。孔门弟子恐世传习其学而不识其道也,故著其道为《大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