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三篇古人向上级汇报的文章:《前出师表》、《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仅截取选段供大家阅读: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是在跟皇帝打报告申请北伐,相当于我们现在申请一类的报告吧,比如申请开设一门新的业务、打开一个新的市场。诸葛先生不着急,洋洋洒洒一大段,半天没进入正题,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才把自己的目的清楚呈现出来: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他30秒没有直入主题,也未提到皇帝感兴趣的地方,反而他在不停地给皇帝提意见,你不要妄自菲薄,你要广开言路,你要用那个人,你要用这个人……并且自己直接任性决定了,我要去北伐,为了报先帝大恩,我一定要去。
我想,要是放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上司已经听得不耐烦了,直接想对他说:说人话!
臣密言: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
李密的《陈情表》跟诸葛亮如出一辙,半天都不直入主题,诸位看官都快要急死了。你到底想干嘛来着?终于他在文章快要结束之后,他说了: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意思就是,陛下,你看我这么惨的份上,就不要再叫我做官了吧。
这个相当于我们现在和上司打交道时,拒绝接受某个职务和任务。上司要是听了这么多凄惨的故事,第一反应也该是:你直接说了,你要干嘛?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还好,社会进步到唐朝,人们说话更加开放了,说话也要直入主题了。魏征在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中,倒是比较直接,在第一段提出了自己的目的:劝诫君王莫要豪奢,不积德义。
整篇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先比喻,提出论点。再举例子说明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觉得,魏征的这次劝说放在当今社会还是比较不错的。句句切中主题,条理清楚。没有多余的话,都是干货。
纵观之,古人上表给我们当今如何与上司交流提供了一些思路。
古人擅长比喻、举例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古人在交流过程中动之以理、晓之以情。
这三人都是一代名士,本身就是很有才干的人,受领导器重,为领导所尊敬。但他们在文章都体现着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是站在天下的角度。诸葛亮为了整个蜀国运势,李密拒绝是站在晋国提倡的孝道,魏征更是关心国家命运。因此,他们提出的观点都挺有价值。
三位名士身上,无一不体现着谦卑。古代有君臣之分,这是本分。却也见出心怀天下之人,必有更广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