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本书是它——《万神殿堂》。作者王南。
读书是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一方面感慨书太多,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的只是寥寥,一方面又惋惜好书太少,眼前充斥着太多淡而无味的聒噪。
我于偶然间知道《读库》,在《读库1501》中遇见《金色天国》,遇见王南,遇见了王南笔下的建筑史诗之美。我知道,我遇见了好书。
《万神天堂》是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王南在《读库》的“建筑史诗”系列的开篇之作。很遗憾我没有早点遇见《读库》,这篇文章最初是刊登在《读库1303》的,2015年单独出版。如果那时我就和它相遇,就不会在读《金色天国》的时候,一边询问度娘各种柱式的模样,一边在白纸上描描画画了。
作为“建筑史诗”的开篇之作,作者选取了罗马作为西方建筑史的起点。而古罗马最辉煌的主角就是万神殿。
当然,主角都是压轴出场的。作者首先介绍了他把罗马作为开篇的原因,并全面介绍了在古罗马的第一个建筑高峰,即帝国时期所修建的一些伟大工程。
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古罗马的建筑成就和古希腊建筑之间的关系,即“罗马自身发明的主题和来源于希腊的如影相伴的主题。”“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伟大的乐章。”这个章节提供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梁柱和大理石的主题来自古希腊,主要柱式包括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古罗马则提供了拱券和混凝土技术,以及作为混凝土装饰的大理石墙面、马赛克拼贴画和壁画等等。
第三章节中,万神殿的配角一一登场。罗马广场、大角斗场、罗马剧场、罗马浴场,在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中,配合大量清晰的图片,读者会恍若置身于遥远的两千年之前的古罗马城中。
终于,主角出场——皇皇万神庙。作者称其为“古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并且,是硕果仅存的一座几乎从头到脚完整保留下来的珍品。”它的设计者是古罗马帝国赫赫有名的哈德良皇帝,其外观在众多的古罗马宏伟建筑中算不上经典,它的“登峰造极的建筑艺术全部集中在室内空间的震撼表现。”“巨大的穹顶和顶部圆洞照进来的强烈天光——室内的幽暗与天顶射进的强光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和剧烈的戏剧性效果——这是人类建筑史上最动人心魄的空间之美。”
最后,作者列举了受万神庙建筑风格影响的后世许多伟大的建筑。著名如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荣军院大教堂和先贤祠、美国国会大厦和清华大学大礼堂。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金色天国》的主角。陈丹青的《无知的游历》中,开篇就是在伊斯坦布尔的游历,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主角。拿来对比,高下立现。
作者在严肃的建筑与历史叙述中,也穿插了一些小故事或者小戏说。如哈德良皇帝与俊美少年的绯闻,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穹顶圆洞下的顿悟。关于那个圆洞,作者曾想象下雨和月圆时的情景。而当亲历时,恰逢雨后,作者在湿漉漉的万神殿大厅里画出当时的情景。更有意思的是,在一次盛大的宗教庆典中,竟然从圆洞上方洒下几百万片玫瑰花瓣。作者惊呼:“意大利人真能玩儿!”
但,意大利人为什么能这样玩儿?因为,他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热爱高于一切。”他们能够容忍在自己的城市中心保留一片巨大的远古时代的废墟。墨索里尼为了阅兵而修建的宽阔的帝国大道,因为掩埋了大部分古罗马帝国广场的废墟,罗马人民决定彻底拆除它。看到这儿,不由想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古城,它们也许可以有与现在不同但却更有魅力的面貌。
毕竟这是作者“建筑史诗”的开篇,私下以为稍弱于《金色天国》。也许是我先入为主的观念作怪吧。但,这个系列我会一直追下去,它让我首次强烈感受到中西方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所呈现出的诗一般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