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超级演讲家22班早间分享内容整理稿)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日更锵锵,越讲越强!
可能很多孩子比较大了,已经是青春叛逆期的父母就会觉得你想说的那些东西,可能对我没有特别大的用处。但我想无论如何,我的孩子还小还没面临这种问题,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警醒,今天我想把我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青春期的很多问题沉淀其实多是从小的一个家庭氛围影响,比如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还有教养方式反补到最后的一个结果。因为自己的一个切身体会,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怎么样让孩子能够不那么焦虑?
让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感,大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父母属于“直升机”控制型的父母,过多干涉、控制孩子的行为言论选择。
什么叫做“直升机”控制型的父母:就是你所有的行为,所有的言语,所有的动作父母都要知道,都想去指挥,哪怕是远程的遥控。这一点,随便回忆一下,我们周边的生活中都有好多父母是这样,或多或少程度的控制,比较极端的话才会显现出来孩子特别的暴躁,焦虑。所以,以前我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有的孩子是那么的情绪化,那么好动,甚至暴力倾向,觉得完全没有一刻能静得下来。
自从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特别去观察身边的人,哪怕有一丁点儿的那种躁动,我都会在那边不由自主的去观察一下对方的父母,他是怎么处理。你会发现很好玩的一个现象,如果这个孩子特别的焦虑,躁动,那么他的父母绝对不是一个很心平气和的人。前几天我带着孩子去豪客来牛排店吃饭,我隔壁桌也已经坐着一家人,妈妈陪着一五六岁小男孩儿,对面坐着爸爸。当我刚坐下来要点菜的时候,隔壁不断传来对方爸爸非常大声地斥责声音。孩子可能有点无趣,也不怎么吃,小动作不断,惹得爸爸非常生气。于是他一直用恶语相向的去训斥,只听他怒骂着:“你是笨蛋吗?再不给我好好做。信不信我削你?找抽是吗?...”孩子可想而知,你越是恐吓他,除了目瞪口呆,他其实不会吵着你期盼的方向去行为的。当然孩子的这个动作刺激到盛怒中的爸爸,只见那个爸爸腾得站了起来,接着啪的一声,我就听到非常清脆地一巴掌的声音就出去了,孩子哇哇大哭起来。过程中,孩子身边的那个妈妈不知道是不是觉得孩子的挨打是对的还是说对这一切司空见惯,她没有任何反应,依然埋着头在刷自己的手机。
当我们周遭的人因为这样的动静都转过去关注的时候,那位爸爸对着孩子,似乎为了自己的行为去故意的解释一下:“都是因为你,我跟你说了你要好好的安静一下,又不好好的。你看,能不挨打吗?跟你一起吃饭,我简直是遭罪,太丢人了。”过了好久,那位妈妈终于悠悠地说了一句:“吃吧,赶紧吃吧,每次都这样!”不知道为什么,看着那孩子捂着脸难过哭泣的样子,蛮心疼地。我女儿甚至被吓到了,一直扯着我的衣服跟我说:“妈妈,太可怕了我们走吧不吃了。”可想而之,可能在他们家里类似的场景比这更激烈的场景是天天在上演的。他爸爸打完之后,继续呵斥着让他赶紧吃。结果孩子好委屈的说了一句:“爸爸,我嘴巴里面还有吃的,怎么再吃啊?”大部分家长陪同孩子出来,经常会说的话是:“你看我都特意放下工作,特意陪你吃牛排,陪你去游乐园你还不开心?所以呀,你这孩子就是不懂事。”又在给孩子贴标签了。
我想孩子有那么暴躁不安的举动,和他父母这种容易亢奋,容易暴躁的情绪传染不无关系。在孩子的觉知里,原来我生气就是要发泄出来,要打人,要摔东西,他没有学到一种特别能让他平静的更好地解决冲突的那种方式。很遗憾,作为父母,却始终觉得就是孩子的问题,因为他的暴躁才引发我的行为。所以那顿饭我吃得特别难受,替这孩子可怜的。所以在聊到孩子如何让孩子远离焦虑。我想到无论是多少问题因素构成,第一方面就是父母。父母不要太焦虑,太暴躁,孩子会慢慢的不那么焦虑。
另外一个例子是有一次线下沙龙里,我认识了一位很漂亮安静的大三女孩子。她说,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她的父母就是控制型的父母。每天,要穿什么衣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下课几点回家,今天要吃什么样的饭,都要管着她。父母会高举爱的名义,毫无边界地去干涉到孩子的方方面面。所以她说自己一直活得很压抑,就想着逃离这一切。大学她去了北方一个比较遥远的城市,终于有种解脱的感觉。作为父母,你觉得牺牲了很多,用爱的名义把孩子给照顾的非常妥帖,而在孩子内心他没有感受到爱,他感受到的是满满当当的控制欲。作为个人,当我们被控制,本能上就想逃离,想摆脱这一切的行为。女孩说庆幸的是她没有走向极端,她不断的去修心读书,读大学心理学慢慢引导自己走出这个漩涡。然后她意识到原生家庭父母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他想改变到自己。所以你看,读书的重要性了吧,自我救赎的力量。
女孩说她的弟弟现在还处在那种控制状态,她想帮助首先先帮助到自己。她提到另外一点就是我现在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点内容。
第二、二胎及多胎家庭,应该多多关注一胎大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接纳他(她)的焦虑,尽可能不要出现不公平待遇或者比较氛围。
这点我是有切身的体会,在多胎家庭,我也看到身边有的有经济实力的去生三胎四胎。那么在这种家庭里面,真的呼吁大家一定要重视一胎大的孩子的心理,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如果他从小并没有给到足够的安全感,她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青春期时候外求他人了。
我的大女儿就从一个一胎的家庭里面特别开心,变成敏感脆弱的孩子,以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我家情况特殊,大丫头从小到大都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三年后后来意外有二胎,因为工作的关系,出了月子就断奶出来工作,孩子由婆家帮忙照顾陪伴长大,每个周末我们夫妻都带着大孩子回去看望。大家可以想象,大孩子整整三年的时间是在完全的父爱母爱下成长。在她六岁的时候,妹妹三岁了,婆婆带着她一起回城里,终于可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这一切的平静被打破了。
大家知道吗,我们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让这个家庭步入正轨。分享这段经历,就是想提醒有二胎甚至二胎还小或准备有二胎的家庭,你要照顾妥帖老大的情绪,不要觉得他只是在无理取闹。这是他正常的心理需求,他在索爱,他在求爱证明,证明父母没有因为小的到来而让他被抢夺到父母的关注。尤其像我们这种两个孩子在不同地方成长,这种磨合度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孩子们有幸一直在一起生活成长的话,父母可以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引导大的,对小的有所期待;然后让她参与到照顾,在参与对小的照顾过程中,他有爱的情感就容易去产生。我们家情况特殊,已经都成为独立体了。记得那会儿,大丫头动不动就会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下班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大的变的很敏感易怒。其实我也蛮痛苦,那会儿不懂,没有接触家庭教育,所以因此也是经常发脾气。工作本身就有压力,回来的时候想好好享受天伦之乐,珍惜家庭时光,但是大的却总在观察你的一举一动,持着挑剔者的心态接触你,这样很容易发生一些点的爆燃事件,互相煎熬。
另一个原因,孩子和奶奶还未培养出感情,还没产生情感链接。而我们为了工作早出晚归,都由老人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跟接送上下学。这样,老大一天积压的情绪就很多,他还没学会怎么跟奶奶去相处,这个磨合期我们没有陪孩子很好的度过。还有老人不公平的待遇,对妹妹的跟她之间的双重标准。所以过程冲突很多,老人觉得委屈,孩子也觉得委屈。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开始花特别长的时间去跟大的去证明,爸爸妈妈不会因为妹妹的到来而让你受委屈。很经常,我们会花时间跟她单独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她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记得当我一步一步的去读懂她内心的时候,她那个眼泪啊,真的是跟断了线的样子流出来。你没法想象,那时候才七八岁的孩子,眼泪无声般哗啦啦外溢而出,好像要把积压一年的委屈都流出来。
后面类似这样弹性的世界越来越多,然后我们开始慢慢的交谈关于如何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让孩子更灵活点去和老人沟通的方法。然后创造一些机会去旅行,我也放弃所有的休息时间,尽可能自己带养两个孩子的晚上和周末假期,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感染、教导她们。时光荏苒,现在两个孩子关系非常融洽。昨天,小的陪奶奶回去采摘龙眼,大的周末兴趣班上课就没回老家。才分别一天,傍晚就赶回城里的小丫头,看姐姐还没放学,主动打电话问姐姐什么时候回来,好想她呀。回到家刚开门的时候,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引得一旁观看的我,内心一阵感慨。平时两姐妹会一起去下棋呀,一起玩闹,晚上两个睡在一起。我越来越感觉到,陪伴这个东西,父母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而且一定是要花时间的,没有时间去换取的话,很难,真的非常难去得到孩子内心的真正认可感。
第三、对孩子学习上面,多引导帮助而不是训斥,要求,少做狼爸虎妈。
每逢开学,微信抖音视频都有各种段子,关于做作业时候被孩子整崩溃的状态。记得有个段子,一个孩子背诵乘法口诀,三五一十五,一会儿开始变成三五二十一了,好久时间过去老是背不下来,她妈妈就一边吆喝一边训斥结果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痛哭说:“妈妈,我不会呀,好难啊!”下面的网友好多都会留言,比如说:哇,孩子好可爱呀,笑死了,好像又回到自己辅导的那种状态。我曾经看到会跟着一起笑。但在接触家庭教育之后,我会在想,为什么要让孩子那样哭,这样有效果吗,不是孩子不能哭;但除了一味去指责孩子没记性,没耐心,作为父母我们有用心去倾听,具体了解孩子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困难,需要哪一些引导跟帮助了吗?
记得大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数学特别不好,真的特别差,我认为我数学也不好,估计遗传的吧。加上我爱人特别忙,一个礼拜他基本只有一个晚上早回的时间能陪孩子,我开玩笑和孩子称呼“半小时爸爸”。莆田很多男人相对大男子主义,因为莆田很多男人都经商,事业心会更重。虽然他们很具备家庭责任感,却总是忙事业第一,对家庭的陪伴概念是没有的。包括我爱人,刚开始也没有意识到陪伴孩子多抽时间让孩子感受父爱的一个重要性。有时候我也很郁闷,凭什么语文,数学都我来辅导?你会发现一个很崩溃的妈妈背后肯定有一个不作为的父亲,所以妈妈的情绪,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跟考试不理想的问题,更多是对父亲对作为丈夫的不满。
以前我一度也有那样的怨气,后面尝试两个人互相去沟通,如何确保工作的情况下又能保证他每周固定的踢球时光,以及孩子的数学辅导工作。在共同辅导过程中,我会故意示弱,数学方面我会讲的很抽象,孩子理解不了,然后引导他去向爸爸去教。这个时候,爸爸好为人师的内心开始膨胀,他很生动形象的和孩子分析问题。孩子在爸爸那边感受到乐趣,就渐渐不乐意跟我请教数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很崇拜爸爸,以后遇到数学有什么难题,或者说要考试了,要寻求帮助都找他,爸爸从中得到成就感,从被动到主动关心起孩子的学习起来。每次他在辅导孩子的时候,我会特意拍下来让孩子有一个回忆,现在孩子就跟爸爸特别特别的粘,互动的非常好。
一年级的孩子,现在好像都特别聪明。每次学校考试平均分90几,貌似低于90分就算不及格了。而我家丫头,刚开始的时候,也能考90多,后面当我拿到6、70分单元考试卷的时候,有点懵逼了,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题目,我第一反应是这样。在背后我焦虑呀,怎么办啊,好尴尬。成人的思维,一定的考虑是自己的面子问题。
开完家长会后,我发现孩子对数学完全没有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工作忙对她数学的引导不多。那会儿觉得一年级很简单,让她自己跟上老师的节奏即可,自己忙也没空。最怕的父母走极端,要么什么都管,天天陪跟着做作业,每分每秒都跟在身边;还有一种就是像我们这种父母完全放手,我觉得不难,问题就出大条了。后来我反思了,在孩子才刚入学头一两个月里,父母真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度过,引导他们养成一个好的作息和行为、学习习惯。另一个方面问题出在老师身上,孩子的数学老师是一位资深却相对严厉严肃的老师。老师平常习惯性用批评指责的口气,去批评犯错误的孩子,整堂课如果都充斥着这个不行那孩子又怎么样的氛围的话,孩子的上课注意力其实就被分散了。像我家大丫头,她本身属于一个比较敏感内向的孩子。老师即便批评别人,她会在心里跟着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犯那些错,紧张害怕,加上回来又没有人陪她疏导情绪。久而久之,学习起来困难重重,盲点很多。中国很多学生就是有问题,老师问会不会,不敢说就假装会吧,不懂装懂。累积久了,第一个月看不出来,三四个月后他就越来越不懂了。理解了这一切,那段时间一下班,我就赶回来陪她复习功课,并让爸爸介入进来帮助。爸爸他都是用引导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用玩游戏的夸张自嘲的形式,孩子特别喜欢。我记得,当孩子捧着一个98分的数学成绩回来的时候,哇,她那种喜悦是油然而生的,难以言表的那个晚上,我很开心其实。对我来说,我认为自己孩子不是傻逼,更不是笨蛋。虽然我们两个并不看重成绩,但那一刻,孩子经过努力终于回到这个状态的时候,哇,真的好开心,我特意做了一个小纸杯蛋糕,一个小小的仪式感,成就感给到孩子。
现在呢,数学反而成了孩子的长项,数学再也没有低于95分。她甚至跟我说:妈妈,数学好简单,我以前怎么会不会呢?所以我们会发现,透过那些分数的背后,你去追究孩子为什么只考这些一定是有原因的。当你把她的阻力一一分析透了,给到她足够的动力和帮助之后,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激发了内心无限的自信和成就感后,其实会拥有无畏的勇气去克服越来越困难的点。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一个执行能力跟陪伴能力特别重要,尤其这么小。
孩子的语文最近反而下降了,语文现在越来越难了,孩子需要父母引导的地方越来越多。孩子数学的概念一旦起来,通过自学上课很容易就好,但语文属于拉分数的科目反而要花特别多时间去陪伴。像我家孩子,她的阅读跟作文的挺好,但是前面的基础失分非常严重。期末考语文她考80几,但是她们班平均分95分。拿到期末卷的成绩,孩子爸爸和我说不要跟孩子发飙哦,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问题,症结还是主要在我们这边。
众所周知,学习是过程,要通过预习,上课以及课后的复习几个环节互为配合。而每天晚上,如果遇到作业比较多的时候,由于睡觉时间到了,孩子在预习课文时就会囫囵吞枣,甚至课文都没有读,他就在预习卡上填写已读三遍的记录。我因为相信,基本没去检查预习。这样一来累积到后面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生字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所以基础分就扣很多。暑假时候我特意和她探讨,一起达成共识,如何自觉去配合到老师的这些要求。你会发现,当孩子她知道你在帮助他,而不是在指责她这个分数,她其实是很乐意接受建议的。有一天她告诉我:妈妈,你看还不错嘞,上次我考87分,这次87.5分,我又进步了半分。那一刻,听到她这么说,我都觉得还挺开心,心态挺好。
当然,这个不是说大家不要去关注成绩。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绩一定很重要。但如果要让孩子不要焦虑,父母必须放下对成绩的成见,用一种更理智,更民主的,更有效的方式去分析,去引导,去总结,一定要看到分数背后的成因。这样,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父母不是因为分数有条件的来爱我,而是无条件接纳到我,我特别认可这一点。太多的父母总是提要求而不给予实际的帮助,因为他觉得这是孩子的问题,我已经给你创造这么好的物质条件,送你到这么好的学校去读书。
这边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也是前两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谈到他家女儿的一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点的启发,用这个故事作为我对这个话题的结尾。
这是我老公的朋友的女儿,四年级了,长得很漂亮,很可爱,他们夫妻自己带两个孩子,所以比较忙。那天是周末,他在展厅接待顾客,就让我们下班时候帮把她女儿送回家。以前经常听这个朋友说,他这个女儿很可恶,很讨厌,老爱撒谎,爱狡辩,读书很差,都不知道怎么帮助。因为这个孩子的妈妈不会骑电动车,不会开车,不敢做任何尝试,又要照顾小妹妹,导致的结果就是爸爸一个人无法周旋家庭跟事业。所以孩子上学基本都在托教中心,每天晚上八点左右一个人坐城市晚班公交车回来。对于大晚上让孩子一个人坐公交车回来这事,我心里真心打鼓,大人心太大了吧?我观察到,这孩子跟我聊天的过程中,她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她说话的时候特别僵硬,那个口气,对生人有着特别的戒备。可能是生活逼着她要去这么锻炼到自己。才十岁的孩子,我从她的口气听到了厌世的情绪。送她回去后,我跟爱人聊到这个话题。这个孩子,很快就要进入青春叛逆期,十岁过后这孩子会怎么样,有可能就变成小太妹,虽然不是那么绝对。在她的家庭里面,父母对她就是不满意,无论成绩呀,她的个人并没有被认可到。在家庭得不到爱,她一定会在外去索爱。虽然看起来她对什么都表现出无所谓,其实内心里她多么渴望得到肯定、得到关注、得到爱。但她的父母对她就只有谩骂、指责和不满意。当她慢慢长大,她的精力已经不会放在学习上,但凡有个青春躁动的男孩子或者社会人给予到她肯定,给到她关爱,她就会把它当作救命稻草紧紧抓住。
我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可爱的孩子以后就这么毁了吗?第二天,遇到她爸爸,我还特意跟他聊到这个。其实她爸爸是一个很讲诚信,很好的男人。但当我跟他聊说你要多关注到你的大女儿,多给她肯定,少去批评她。然后他爸爸说:“哎呀,其实我也知道,我肯定有问题,我回去面对家里的一地鸡毛的时候,情绪就起来了,不由自主就没耐心。我知道问题大部分出在我们这儿,可是没办法,我也不想改啊,我没精力没心思去改,自己每天那么多工作,那么多压力,我不想改。”有没有发现,好多父母是没有意识;但即便父母有意识到,也会给自己找借口,人总是习惯严于待人,宽于律己。作为父母,我们认为是我那么累,我要赚钱,我要工作,所以我没有办法改。那你就只能受着吧。我到现在还在思考应该怎么帮助到他们,觉得蛮心疼的。
这个故事分享大家,就是希望我们所有的家庭里的父母都能努力去成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变得更觉知一点,更有力量跟执行力,同理心!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了孩子,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