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论述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息息相关。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使医疗服务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慢性病人数的剧增,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医疗卫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意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也加速了对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应对不了新的挑战,于是,以个体和群体、社会支持的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需求的呼唤下孕育而生。
健康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积极效仿和实施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研究与服务内容也由最初单一的健康体检与生活方式指导,发展到目前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全民健康促进战略规划的制定、个体或群体全面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进入21世纪后,健康管理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与发展。
健康管理虽然在国际上出现已有四十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和统一的定义、概念及内涵表述。健康管理学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各国研究的重点领域及方向也不尽相同。目前,对健康管理的含义。存在着不同视角的理解,如从公共卫生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找出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进行连续检测和有效控制;从预防保健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通过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并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从健康体检角度认为:健康管理是健康体检的延伸与扩展,健康体检加检后服务等于健康管理;从疾病管理角度认为:健康管理说到底就是更加积极主动地筛查与及时诊治疾病。
2009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组织全国健康管理学界的专家,共同编写颁布了《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书沿用《共识》这一概念。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概念内涵的要素与重点:健康管理是在健康管理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医学服务。健康管理的宗旨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其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客体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临床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重点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风险因素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和金融保险。健康管理的公众理念是“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健康管理的任务是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
二、健康管理的目标与特点
按照以上对于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的目标包括: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健康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高危人群患病。
4,易患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目标和健康定义是密切相关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宪章中首次提出三维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1978年,WHO又在召开的国际卫生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概念的内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都完好状态”。在《渥太华宪章》中提出“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1984年,在《保健大宪章》中进一步将健康概念表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概念,指出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
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就是管理。管理可分为五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这是一直被沿用至今的管理经典定义之一。管理的目的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用。健康服务领域中的管理可看作是以改善个人和人群健康状态以达到最大健康效益的过程。
健康管理的特点是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和系统化。健康管理的具体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必须依据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标准和学术界已经公认的预防和控制指南及规范。健康评估和风险干预的结果既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征和健康需求,又要注重服务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强调多平台合作提供服务。
三、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溯源
健康管理思想早已有之,即祖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源自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在病情潜伏之时掌握病情并早期治疗,若病患已经发生才给予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挖井取水,临到打仗才铸造兵器,为时已晚。这段文字是现有可考记载中对治未病思想的最早概括。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医术高超,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大哥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上工治未病),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二哥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中工治欲病),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我治病于病情十分严重之时(下工治已病),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这种“上医治未病”的思想可谓古人对健康管理最精辟和朴素的概括,被认为是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溯源头。
治未病思想作为祖国医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传承到今天。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思想殊途同归,由此入手,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以治未病理念推进健康管理的发展,是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相结合的典范,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跨越时空,超越民族。
四、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
健康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在慢性病的两个特点上。首先,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之一。(健康到疾病是处于低危险状态,进入疾病危险状态,发生早期改变,出现临床症状,疾病,不同的预后。其中预防干预是进入疾病危险状态-出现临床症状,再临床干预)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到高危险状态,再到发生早期改变,最后出现临床症状;若为慢性病,则过程通常较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健康状况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并无界线。在被确证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有可能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其次,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中,大部分属于可改变因素,这为健康风险的控制提供了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高血压、高血脂、超重以及肥胖、缺乏身体活动、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不足以及吸烟,都是引起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导致的慢性病目前难以治愈,但其危险因素本身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因此,健康管理即是要对这类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评估和早期干预,以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五、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健康管理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个人健康信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第二步: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综合认识健康风险,鼓励和帮助人们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个体和群体制订健康计划。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是鉴别及有效控制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关键。以那些可改变或可控制的指标为重点,提出健康改善的目标,提供行动指南以及相关的健康改善模块。个性化的管理计划不但为个体提供了预防性干预的行动原则,也为健康管理师和个体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第三步: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与一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同的是,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健康干预是个性化的。与一般健康教育和健康危险因素,由健康管理师进行个体指导,设定个体目标,并动态追踪效果。如健康体重管理、糖尿病管理等,通过个人健康管理日记、参加专项健康维护课程及跟踪随访措施来达到健康改善效果。一位糖尿病高危个体,除血糖偏高外,还有超重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因此除控制血糖外,健康管理师对个体的指导还应包括减轻体重(膳食、身体活动)和戒烟等内容。
应该强调的是,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连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健康服务过程,即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计划和干预措施。只有形成闭环,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健康管理有四部曲:落实到健康管理的操作流程,健康体检是前提,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