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留在后面看文章,然后就看到了刘润老师公众号里的一篇推文,题为《刘润对话樊登》,里面讲的主题与商业有关(刘老师就是主讲商业的,他的文章一般都是这个主题),就是如何管理公司之类的,这对于我来说自然是看看就好的内容,但是这文章中还有很多东西简直就是应该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宝藏!我打算把它摘录下来,以便细细品味。
刘润问樊登:“你是因为什么事而想开的呢?还是一直就这么想得开?”
樊登答:“可能是因为我这么多年读书,学习领导力,批判性思维等等,我就会特别明白,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就老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傻子。”
体会:
现在越来越多的体会到,那些厉害的人,往往都是特别爱读书的人。就像芒格说的:“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你看,这论证算有力了吧,那些厉害的大佬都爱读书,那你我作为普通人想要变得成功,读书就是首要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啊,就算读书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是能让你变得厉害啊。
其次,樊登老师的回答中还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看原文“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就老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傻子。”被戳中了有木有?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人的惯常思维,反正我就老会觉得自己总是对的,别人都是傻子。不过现在已经慢慢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当我在想别人是不是傻子的时候,我慢慢练习刻意的要求自己不要妄下定论,因为你不在他那个视角,有很多问题你是看不到的,盲目的就给别人扣上一顶“傻子帽”对双方都不好。(没准当你能够站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的时候,你还会觉得自己就是傻子呢)
什么叫做成年人?
小孩子才发脾气,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成年人就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体会:
牛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到底还是高出普通人一个层级啊。
我们自己对“成年人”的定义,恐怕大部分都是拿生理上的年龄来衡量的吧(至少我就是这样)。生理上的成年并不代表心里和认知上的成年(当然,心里的成年应该不像生理成年那样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尺,很难严格界定),所以,那些生理上成年了但是心理上还未成年的人才被尊称为“巨婴”,是这个道理没错吧。
所以,已经生理上成年了的我们,应该要慢慢学着去进行心理上的成长啊,去获取美德、汲取智慧,去学习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才是真正的“成年”了啊。
“如果我们发挥了创造力,也尽了努力,最后因为运气不好,还是没干成,那就没干成吧,我们也能接受。这就是拥抱随机性。”
体会:
“拥抱随机性”这个概念听过好久了,但是现阶段的我还很难去拥抱随机性,毕竟经历的还不多,有些“人性的弱点”并不会很轻易的就被洗去,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是不是太过追求于“确定性”这个东西了?太追求确定性,会让人越来越焦虑(这点我是有体会的)。或许,开始慢慢试着去接受不确定性,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神奇和精彩呢?
樊登老师似乎是天注定般要来传授给我知识的,读完文章后,我接着又在百度APP上看到一条樊登的视频,还是与读书有关的。太有缘了吧,今晚樊登真是注定要来传道受业解惑我吗?(哈哈哈,一股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视频中,樊登老师对一句现今依旧被大部分人奉为圭臬的话进行了点评。这句话相信你并不陌生:“读书万卷,不如行路万里;行路万里,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
樊登老师在视频中论证了,“读书万卷”的重要性大于“行路万里”和“阅人无数”,理由是这样的:“大家都觉得读书不如看人,你多找几个人,多跟他们交流,从人身上学习,相当于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但是这句话在樊登老师看来很庸俗,为什么呢?
“因为你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跟你同一个层次同一个地方;你说你去行万里路去旅行,你能见到一些外国人,又不懂语言,没法交流,甚至你说我就是努力的去认识那些更厉害的人,但是就算你认识了这个时代最厉害的人,他也跟你同样局限在这个时代,对不对?所以你能够见到的人,跟你有着同样的偏见。”
我觉得有道理,在认知程度有限的时候,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行路万里”和“阅人无数”上,其实收益并不高,反而还会浪费时间,还不如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陶冶陶冶身心呢。
就拿我来说,我也是“行路万里”的忠实执行者。这些年来我也是冲着通过“行路万里”来增长见识的目的而跑了不少地方的,但是现在回过头去想想,我到底是增长了什么见识呢?外面的人更牛更时尚更会生活?外面的楼更高更气派?外面的街道更干净更宽?外面的出租车司机素质更高?外面的饭更香?外面的喜茶更便宜?外面的星巴克网速更快?外面的月亮更圆?……
我是不是对外面的世界太抱有过多美好的幻想了?我到底是增加了见识呢,还是增长了个寂寞呢?这一切都值得我去思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