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行囊》精华解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荐 语

禅是佛教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生活方式。

许多人对禅宗感兴趣,却从未深究:它从哪里来,怎样在中国开花结果,现在发展得如何?

2006年春天,比尔·波特带着他的问题来到中国,循着六位禅宗祖师的足迹,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朝圣。

这本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超越了游记体例的局限,堪称趣味横生的禅宗入门书。

作 者 简 介

[美]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了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禅的行囊》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禅在中国

二、初祖达摩

三、二祖慧可

四、三祖僧璨

五、四祖道信

六、五祖弘忍

七、六祖惠能

八、禅宗公案

正 文

《禅的行囊》是一本游记,作者波特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经过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广东省,最后抵达香港。旅行的轨迹看似随性而至,实际上是紧随着禅宗六世祖师南传法脉的步伐,简述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史。

鉴于此,本解读将着重提炼主线内容,删去无碍于大局的几处行迹,留下了解禅宗历史最精华的内容,供您学习樊老师解读内容之余回顾重要知识点。

<比尔·波特旅行地图>

一、禅在中国

禅宗并不是中国原生的,而是由菩提达摩从印度带过来的。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记载: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摩诃迦叶微笑了一下。于是,佛陀告诉迦叶,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付嘱于汝。

这次传授是禅的真正源头,从此以后传到第28代菩提达摩那里,由他带来中土,又历经六代,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了我们熟知的六祖惠能以后,一花开五叶,演变为如今禅宗的五大流派: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

1.白马驮经

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重大。

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顶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遇见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并邀请二人来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汉明帝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2.灭佛运动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途经灭法国,那里的国王在两年前许下一个愿,要抓满一万个和尚,一时举国上下的和尚惶恐不已,四处逃散。这段情节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历史上确有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这几位皇帝曾发动过四次毁灭佛法的事件,对中国佛教造成了重创。

公元574年,周武帝下令所有佛道僧徒全部还俗,这道敕令直接导致大量僧尼逃向南方,其中就包括了禅宗的二祖慧可。

3.禅林制度

书中写到,为了窥见禅宗寺庙的生活方式,波特在2006年的时候来到赵州柏林禅寺,那里仍然遵循着百丈禅师建立的集体生活与修行的禅林制度。时隔12年之久,如今的柏林禅寺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百丈禅师创立的《百丈清规》依然可以大概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百丈清规》明确规定僧人必须集体生活,并参加集体劳动以实现自给。这种互助的劳作方式,最早是由四祖道信引入禅宗基因的,而百丈禅师则为其指定了详细的规则。有人将《百丈清规》总结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信条。

值得一提的是,禅宗寺庙的称谓也很有意思,包括:

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名纠察)、维那(寺院监察)、典座(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堂负责人)及书记等。

二、初祖达摩

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梁武帝普通年间,达摩遵从师训,西来中土弘扬禅宗佛法。他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结草为庵”,潜心苦修。此庵名为“西来庵”,后在顺治年间改名为“华林寺”。

随后,达摩辗转到了北魏都城洛阳,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其为壁观婆罗门。达摩在遇见“断臂求法”的慧可后,将衣钵传给了慧可,是为二祖。

公元536年达摩入寂于洛阳后,遗骨被葬在河南省陕县的空相寺中,可能也是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他的尸骨并没有被火化,而是殓入棺木土葬。关于他的死,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

只履西归

传说,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直到达摩祖师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菩提流支第六次下毒谋害,达摩才下定决心圆寂。

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正是同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竟在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

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他并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居然只有一只鞋子。

据达摩语录《二入四行论》记载,入道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理入”,即通过直觉领悟入道;“二是行入”,即通过实践修行入道。波特认为,这两种途径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如同祖师的两只鞋——他在中国留下了其中一只,穿着剩下的一只回印度去了。

三、二祖慧可

一千五百年前,达摩将禅带到中国,慧可成为了他的衣钵传人,如果没有他,禅宗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

慧可的父母信仰道教,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一心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然而,父母的突然亡故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为求内心的宁静,慧可将注意力转向了佛教。

公元519年,三十二岁的慧可皈依佛门,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宝静大师门下学法。慧可很快就发现这儿的佛法并不能满足他,他离开香山寺寻找新的启示。听人说,嵩山少林寺里有位天竺来的高僧,慧可决定去少林寺碰碰运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慧可碑》中所记载的版本:

断臂求法

沿着少林寺后山的小径,慧可走到菩提达摩面壁的山洞前,请求祖师传授教法。达摩祖师对他完全不予理睬,于是慧可便站在山洞外面等待。在纷纷大雪中,慧可一等就是几天,积雪没过他的膝盖,而他依然站在原地等着。为表诚意和决心,他甚至砍下自己的左臂。

祖师见此壮举,终于出洞来见慧可,问他:所来何为?慧可说他无法做到息心止念,需要祖师的帮助。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息心止念。慧可愣住了,回答说:我找来找去,都没找到我那颗心。达摩于是说道:既然如此,便是你已经安心了。慧可闻言,幡然有所悟,从此成为达摩的弟子。

慧可跟随达摩学法六年,到了公元534年,得传达摩衣钵,就此成为中国禅宗二代祖师。达摩还传给他《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并嘱咐他将所学禅法发扬光大,便遣他下山去了。

时值北魏末年,中国北方正陷入一连串大规模的动乱之中,所有的佛教文献对慧可的这段经历语焉不详,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在邺城传法时,招来了当地僧人(以崇尚苦修、咒语和神通为特征的北朝佛教)的仇恨。因为看上去“空空如也”的禅宗,质疑了他们对佛法的理解,使他们“解脱代理人”地位受到了威胁。

公元574年,适逢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在邺城传法的慧可深知北方已经呆不下去了,于是逃往南方。他带着弟子们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附近的司空山待了十多年,将禅宗法嗣传给僧璨后,他又回到了邺城,在邺城废墟向东北行进六十里处的匡教寺驻锡弘法。

可是,僧人辩和嫉恨慧可传法大获成功,向当地官府诬告慧可妖言惑众。公元593年,一百零七岁高龄的慧可被处以极刑。

四、三祖僧璨

关于僧璨的生平,唯一一则较为详细的记录出现在《祖堂集》,其中提到了他年届四十之时与二祖初次见面时的场景:

当时僧璨还是一名居士,他礼敬二祖并有所求:“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慧可回答说,把你的罪拿来,我替你忏悔。他想了很久,说:“觅罪不可见。”慧可答道:这样说来,我已经帮你忏过罪了,以后你最好皈依佛法僧三宝。

居士于是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慧可答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闻言,忽有所悟,于是说:“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

慧可看出这名居士根器不错,于是为其剃度后收在门下,并给他起了法名:“汝是僧宝,宜名僧璨。”多年后,慧可将衣钵传给了僧璨,自己回北方邺城去了。不久,僧璨也决定离开人迹罕至的司空山,为了推广禅,他来到了当时名声显赫的安庆市潜山县西部的天柱山弘法。

来到南方的禅宗,不再像达摩面壁九年、慧可断臂求法那么苦修。僧璨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适合于每一个普通人。他在《信心铭》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言下之意,你只需要放下分别之心,见到自己的本心,即能成佛。

然而,根据文献记载,僧璨并没能如愿吸引到大批追随者。三祖寺里的历代碑刻上都提到,他其实只收了一名弟子,而且还是个小孩子,但就是这个孩子后来成了僧璨的衣钵传人。

五、四祖道信

禅的真正繁荣始于南方,始于三祖僧璨将衣钵传给道信之后,这是因为道信比他的师父僧璨更大胆地改良了禅宗的修行方式。他开创了第一座自给自足的寺院,令僧侣可以完全围绕禅修和劳作生活而不受他扰……

道信老家在长江边的武穴,距离黄梅四十公里。也许是因为异乎寻常的早慧,他七岁时就出家做了沙弥。

公元592年,在他十二岁时,道信游访天柱山,向僧璨求法,很快便成为其门下大弟子。十余年后,道信被僧璨传以衣钵法嗣,成为禅宗四祖。

公元624年,道信偶然来到黄梅,一见到双峰山的形势,他立刻意识到这里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弘法道场。四祖寺由此诞生,互助的劳作方式也由此进入禅宗的基因。

心净即佛

一日道信来到梁武帝故都,发现城南牛头山上空有异象,于是前去探访,结果在悬崖下发现一位入定的僧人。他问僧人在干什么,僧人答曰:“观心。”道信又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僧人无言以对,于是连忙起身行礼。当他得知提问者的身份后,便请道信指教。四祖向他传授了成佛之道: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心时,如何对治?”

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如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

心净即佛,佛即是心,为道信禅之纲要。这是对菩提达摩“大乘安心法”的重要发展。禅宗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其肇始者应推道信。

六、五祖弘忍

弘忍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湖北黄梅一带,其中的五十年就居住在双峰山和冯茂山。公元601年,他出生于黄梅城外。公元624年,当道信在双峰山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禅修中心时,弘忍成为这座寺庙最早的僧侣。

在弘忍之前,继承衣钵的禅宗大师全都遵循另立门户的传统。菩提达摩、慧可、僧璨和道信无不在得传法嗣之后便离开了祖庭。而弘忍则不同,他一直守在道信的身边直到他圆寂。

弘忍为道信修建了毗卢塔,随后又在双峰山守孝三年。之后,弘忍决定另建一所禅修中心,他选择的新道场距离道信的寺庙只有半日脚程。周围的地理环境也与四祖道场类似,这有利于继续开展互助劳作式的修行。

这些做法再一次强化了波特提到的观点:禅宗的传统正在向互助修行转变。禅逐渐变成一种驻留式的修行方式,并且因此广为流传。道信圆寂时,居住在四祖寺的僧侣达到五百人以上,而弘忍圆寂时,五祖寺的常住僧侣超过了千人。

七、六祖惠能

曾在大鉴寺讲授《六祖坛经》时,惠能提到了自己的身世:“父又早亡,老母遗孤,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此处南海,通行说法认为就是今天的广州。

有一天,他去给客人送柴,听到念诵《金刚经》,忽心有所悟。一问之下,客人说此经是东山五祖弘忍大师处听受,惠能安顿好老母,这才决心北上黄梅。

1.菩提本无树

五祖寺人多,是非自然也多。弘忍传授衣钵的故事,可谓佛门最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一:

公元672年,为了选定衣钵传人,弘忍让弟子们各做一首偈颂来展示自己对佛法的理解。

弘忍首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后院舂米的惠能听说了此事,虽大字不识一个,仍请旁人代写下一首回应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了二人的偈子,心中暗暗琢磨着传惠能衣钵,但他也知道惠能羽翼未丰,衣钵必将为他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夜半三更将惠能唤入房中,为惠能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随后弘忍付法传衣,惠能继承了祖位。

2.风动幡动

达摩祖师离开广州后两百年,惠能来了。

公元676年的一天,他走进了法性寺(今光孝寺)。忽有阵风吹过,堂前旗幡招展,两名僧人因而争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惠能听见了他们的争论,插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在这场论辩中语出惊人,引起了法性寺印宗方丈的注意,在得知惠能身份后,他在寺中亲自为惠能剃发,并将剃下的头发埋在一颗菩提树下。

3.不坏肉身

韶关城东南十五公里处的南华寺是六祖惠能的根本道场。离开黄梅双峰山后,惠能在此驻锡讲法三十七载。南华寺从此成为华南最重要的佛教丛林之一。

这里供奉着六祖惠能的不坏肉身,关于他的死有着另一段传奇故事:

据说,惠能在国恩寺的大殿里圆寂,入寂的一刹那,他的肉身突然从蒲团上飞起,像一道光划破夜空,降落在附近的一块大石上。弟子们循着光的方向找来,终于找到了依然保持趺坐姿态的六祖肉身,于是将其送去韶关南华寺。

惠能在此弘法期间,全国各地赶来学禅的僧尼居士数以千计。说起对中国禅宗的贡献,惠能在各代祖师中堪称居功至伟。他将禅带进了俗世,破除了它的体系和形式感,直达其“性体空寂”的本质。

八、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到底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

身为吃货的波特,最吸引他的禅宗公案,莫过于赵州茶与云门胡饼了。

话说,赵州从谂禅师在赵州观音院禅修时,有僧来拜谒,他问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有僧来观音寺,从谂问“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从谂说“吃茶去!”院主不解其意,遂问师曰“何以来者说‘曾到’或说‘不曾到’都说‘吃茶去’!”从谂照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对禅寺影响甚广,至今人们还会用“禅茶一味”,来描述禅与茶之间的渊源。

可以与“吃茶去”相提并论的公案还有一则,一千年前,有人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文偃答了他两个字:“胡饼。”

禅宗公案是学禅、参禅的宝库,倘若读不懂你会觉得一头雾水;一旦你读懂了,个个令人拍案叫绝。而禅宗公案的出现,与禅宗独特的教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有着极大的联系。波特认为,禅的根本教法并不在文字之中,而在每位师父与徒弟之间用心印证的觉悟之中。

结语

禅始于宗教,但并未止步于此。本文所谈种种证悟,是一种挣脱语言束缚、直指人心的交流方式,与信仰无关。刘长卿在诗中写道:“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俞伯牙遇见钟子期,并不多说一句,只以高山流水谢知音。类似于这样的心领神会让“不立文字”成为可能,禅也因此有了“欲辨已忘言”的美学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