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还有一个人让苏庆林印象很深刻,这个人也姓王,人们都叫他二牛,但是已经和那个王家出了五服很远了。
他们这个村子大概有四五百户人家,据说最早是在明朝时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这就是王家人,所以他们这个村就叫王家村,象苏家,李家还有陈家都是后来在村中落户的,并且人数不多。
苏庆林对王二牛最初的印象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同一伙孩子在街上玩耍,一个二流子闲着无事,拧着苏庆林的脖子让他叫爹,苏庆林不肯,倔强的喊他的外号二流子,那人把他高高举起,扬言要摔死他。
苏庆林一边哭一边骂,这时王二牛经过这里,忙把他接了下来,呵斥了那个二流子。
王二牛也是有兄弟两个的,二流子不敢招惹,悻悻地走了。
王二牛把他送到家门口,安慰了几句就走了。
王二牛看他的目光是柔和的,带着怜爱与凄楚。
这到让苏庆林疑惑而不舒服,他习惯了轻蔑而嘲弄的目光,还有一些有着一丝薄薄同情的目光,对于这些苏庆林是戒备的,对于王二牛不同于众人的态度,苏庆林并没有感激涕零,他自傲的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他加以拒绝。
所以每当王二牛亲热的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总是神情淡淡的,从不与他多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心是悦愉的,他骗不了自己。
此时的王二牛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在发生那次想带走苏庆林的母亲事件未遂之后,他的父母与哥哥就张罗着给他寻了个媳妇,为此家里欠下了债,好在媳妇很贤惠,又勤快能干,过门一年就给他生了一个闺女,取名叫王彩霞,几年以后又添了两个弟弟,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对了,王二牛的大名叫王伯仁。
苏庆林是从十四岁起格外注意到王彩霞的,他们从村中的小学毕业后,就一同升入了镇上的初级中学,并且分到了同一班级。
每天上学放学一起走,男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在前面叫喊追逐,女孩子们总是跟在后面边骑车边叽叽喳喳的说着话。
苏庆林总是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他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他讨厌那些开心快乐的没心没肺的男孩子,也讨厌那些嘻嘻哈哈的娇柔做作的女孩子,他总是在后面远远地跟着,保持着距离。
这群孩子里面二奶奶的孙子志刚最活跃与忙活,他既想在后面好好陪着苏庆林,又想参与前面的热闹,于是一会儿窜到前面和男孩子们追逐嬉闹,一会儿又跑到后面赔苏庆林慢慢骑车说话。上蹿下跳,活像个孙猴子。
王彩霞在这一群女孩子里也是与众不同的,她的一双眼睛闪着早晨露珠的润泽,一副小而厚的嘴唇开在白莲花似的未经岁月风霜的白嫩小脸上,她是个安静优雅的女孩子, 总是静静地面带微笑的看着那伙男孩子女孩子嬉闹。
有时偶尔插几句嘴,大笑时也不会忘形,也不矫揉做作的想引人注意。
她最爱笑了,那笑容,暖阳一样融化了人的心。苏庆林最爱看她的笑了,这会让他心神恍惚半天。
苏庆林的目光每天都在追随者王彩霞,就如追随着心中那抹暖阳。
苏庆林的学生时代基本是幸福的,如果生活按照这个轨迹运转下去,苏庆林无疑是幸运的,可是,他的年龄越来越大,随着心智的更加成熟,他愈发知晓并且明白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惨无人道的悲剧。
这也直接造成了他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