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又到了诺贝尔奖评选季。随着一轮轮大奖的陆续揭晓,国人一边咂舌,一边叹息,唉,2018,还是没有中国人获奖。
我们离诺贝尔奖隔着多远的距离,要怎样做,才能够着这个代表着最高的世界性科学大奖。
我们的教育不可谓不发达,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820万人; 其中硕士毕业生人数是:30万人;每年如此累计下去,高学历人才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基数,世界上无其他国家可比。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抓的比起其他国家要紧,我们有奇葩的学区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点很早,从幼儿园抓起,都嫌太迟。
可是诺贝尔奖还是一次次不青睐我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要想在如此世界级大奖上被选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诺贝尔的评审体制和国内的评审机构不同,国内是要自主申报,由评审机构在申报的研究中筛选。但是诺贝尔不同,获奖者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能否获得诺贝尔奖。
谁能获得诺贝尔奖?评奖前,诺贝尔奖评审机构——诺贝尔委员会,邀请该学科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然后诺贝尔委员会将提名筛选后,提交给诺贝尔大会,最后由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
对照历年来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这些得奖的科学家究竟作出了什么杰出贡献,被诺贝尔奖幸运地砸在头上?
第一类:为学科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1962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他们发布了一篇仅仅六百字的论文,介绍了他们制作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是双螺旋结构。
他们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谁也看不见的DNA的结构,这个构想的价值是将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推进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从此关于DNA的研究遍地开花,基因结构的拆解,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破解,人类基因组破译,生命科学大踏步进入基因时代。
第二类:颠覆传统认知,为科学正名;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史坦利·布鲁希纳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他发现了一个生物界的异类——朊病毒。它是什么东东?嗯,它可厉害了,1996年,“疯牛病”蔓延英国全境,英国饲养的牛被全部宰杀殆尽的罪魁祸首;它也是引起人类克雅氏综合症的病毒,得这种病死亡患者的大脑组织被破坏成海绵状。
长期以来,科学界形成共识,一个生命体,必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缺一不可,因为核酸是遗传物质,上面记录着它自己的遗传信息,就像蜗牛背着自己的房子一样,每个生物体都要带着自己的遗传信息,没有遗传信息的生物是无法理喻的。
所以,人们认为最微小的生物病毒。病毒结构最简单,它也有蛋白质外壳,和包裹在内部的核酸组成。可是这个横空出世的朊病毒,竟然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它的遗传信息在哪里,它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当然,史坦利最终找到了朊病毒繁殖自己的方法。
2005年,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他俩的贡献是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真凶——幽门螺杆菌。原本医学界认为:人体胃里酸度是PH约为1·5左右,如此强的酸度,没有生物能忍受的了,所以,医学界大佬们一致认为,胃炎、胃溃疡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或者吃辛辣食品、压力大等造成的,不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
但是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推翻了这种传统观念,向世界宣布,在人的胃中,还是有微生物生存,是它导致人得病。他们的发现,改变了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传统治疗方法,用抗生素 治疗,使患者尽快康复。
第三类:致力于生命科学的更精深的研究,获得重大发现;
200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获得者是伊丽莎白·莱克本、卡罗尔·格雷德,杰克·绍斯塔克三人,他们在染色体的研究中有重大发现:染色体上有端粒,细胞核中含有的端粒酶,端粒酶能弥补染色体上,被损耗的的端粒,让染色体保持有端粒,细胞就能继续分裂。
其实,这项发现,在生命科学里意义重大,恶性肿瘤细胞为什么疯狂分裂的原因,是端粒酶的功能不受限制,高效给染色体制作端粒,添加上去。细胞里,染色体有端粒,这个信号驱动细胞能不断地分裂下去;正常的动物细胞在实验室条件下分裂四十到五十次后,不能再分裂,会大量死亡,这是动物细胞不能长期体外培养的原因,还是端粒酶活性被限制,染色体上的端粒没有补给,分裂一次,端粒减蚀一次,染色体端粒减蚀到一定,细胞的分裂会停下来;生物体里高度分化的细胞为什么会丧失分裂能力的原因,还是因为端粒酶的活性被限制;
2014年,获奖者的贡献是发现大脑定位的细胞;
2016年,获奖者的发现是,细胞具有自噬机制,细胞衰老时能启动自己的秘密结构,将它自己粉身碎骨。
第四类:攻克医学难关,找到最佳治疗方案,造福人类;
2015年,我国化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的贡献是致力于在中草药里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治疗疟疾。2018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他们的发现是:用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为攻克癌症找到最佳的方法。
要摘取诺贝尔奖奖,个人的学术贡献要达到上面的水平,培养这样的科学家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十年树木。气候环境适宜,没有人类的破坏,才有可能在一片滋润的土地上长出一片巍然的森林。朝鲜战争结束后,三八线附近,韩国、朝鲜都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设置警戒线,禁止人靠近,那片曾被炮弹炸翻多遍的焦土,因为没有人类活动,现在长成了一片茂密森林,有的人还曾发现老虎的踪迹。
百年树人,也要有合适的气候、土壤条件。
1 每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在用一生的时间、信仰坚持着自己的研究,他们在探求未知时孜孜不倦,不倦不懈,他们遇到强大的攻击、排挤时全力坚持真理,即使被世界遗弃也不能放弃。
1979年,罗宾·沃伦就已经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可是,没人相信他。马歇尔的导师明确告诉他:“你的观点是错的。”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马歇尔还曾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造成严重的胃溃疡,他按照自己的理念,用抗生素治疗,得到康复。
他们从发现幽门螺杆菌,到2005年获奖,走过了近三十年的艰辛路途,他们扛过了一切:被排挤出原来的学术研究、生活的圈子,被全面怀疑,否定……,
他们生活在包容性更强的澳洲,为了真理,坚持下来,已经竭尽全力。而我们文明古国对待离经叛道的人、对坚持自己思想、不苟同的人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离现在最近的那个荒诞的年代,整整一代知识分子,文化精英、科技英才,能侥幸活下来的屈指可数。今天的环境,又给致力于科学发现的人留下多少空间?坚持独立思考,坚信自己发现的人能被饶过不死?
2 诺贝尔获奖最多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且不能期待它马上收到回报,就像政府投给每一个国民的抚养、教育资金,医疗、养老保险资金、你不能一下子看到资金在回笼,且带来大笔的回报。
可是谁愿意把钱砸在这里,不求现世现报?
2003年,SARS病毒在神州大地肆虐,记者想采访中国病毒研究所,可搜寻它花了很多力气。看着电视屏幕里记者的慢慢寻找,终于找到中国国家级病毒研究所,它隐身在一栋年深日久的灰色小楼里。我的心凉凉,病毒研究需要很高级的实验配备,这栋小楼里有什么,我不期待。
3 一个诺贝尔奖的后面,还有大量基础实验人员在艰辛的探索,他们也在推动真理的探索脚步,虽然他们无缘世界大奖。沃森与克里克为什么能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探索出DNA分子的结构,是因为他们两人借鉴了当时顶级的化学家、物理学家研究出来的最新实验结果。
可我们是论文大国,每年要发表和印刷世界上最多的论文。这些论文谁看,反正我不看,但是教授们唉声叹气,焦首焦心要写论文,要发表论文。
多年前,我在一家杂志社里,主编坐在桌子后面,面前是几个毕恭毕敬的中年男子,他们挨次在主编面前,低下身,低下头,低下声音,恳求这位主编,将自己的论文,排在最近的档期里,因为评职称马上要用,因为学校考核的时间快到了……。发表一篇论文需要交费,他们毫不手软地掏出一叠大钞,临走还要再三叮嘱,别忘了。多少青年才俊,在写论文、发表论文中耗尽了年华。
4 每一个获奖者在获奖之前,他致力于科学研究,探求发现新的未知,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个世界上最高奖励的,他最初的研究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对未知的好奇,一直都在驱动着他寻找。
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日本免疫科学家本庶佑,他是在1992年时发现免疫细胞上的PD-1蛋白,但是直到1999年他才发现这个蛋白质是防止体内免疫细胞失控的“刹车”,与癌症的治疗关联起来。他说:“做研究不仅仅要埋头苦读。阅读和记住那些论文是不会造就一个好的研究者的,要通过好奇心来自我驱动,且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在我看来,这才是科学的起点。”
前不久,一个人夸耀,他家的孩子在他们城市里最好的一所私立学校上小学;老师们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经常考试。我不置可否,回答:对小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将他送进一所知名的私立小学,而是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让他先有兴趣读喜欢的书,最好能博览群书。话不投机,我们各自转身。
无论是怎样高档的私立学校,还是普通的公立学校,他们都要用高考来评判教学质量。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各大学校的高考排行榜出来,排在前面的锣鼓喧天,排在后面的,领导黑着脸咆哮如雷。
高考的标杆从小学已经竖起,考试极力拼凑组织标准答案,用重复的作业机械强化记忆,再用考试归整思想,剿灭异议,掐断好奇心,再学习伟人先进思想,最终完成了整整一个族群的思想大同归一。
最近几年,又在提倡儒学。历史上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的整肃,华夏的历史从此转了一个又一个圈,圈子越转越小。这次的尊儒,思想看起来要归在一个圆心点上了。
去年,我看见中国一个年轻的女科学家因为申请不到科研经费而选择离开,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终身教授,科学无国界,哪里能提供更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就去哪里吧。
总之,诺贝尔奖向左,我们向右,我们和它的距离不过是南辕北辙。别期望,踮起脚尖就能够到。
辛琳于2018-10-13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