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是夏老师上的一堂成功的创优课。夏老师的课是这样设计的。
(一)课前演讲,激趣导入
(二)范读引领,齐读感受
(三)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四)以思促读,体会情感
(五 )品读思考,理清脉络
(六)合作探究,升华主题
(七)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整个设计突出读、悟、思三个字。
1.读
夏老师在他的课后反思中写道:
(一)在朗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文教学,首先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我在本节课设计了三次不同形式的“读”,字词夯实→情感体会→当堂成诵,目标鲜明,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文章深刻的感悟。
读古文、背古文是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熟读不仅可以成诵,还可以知晓文意,把握文脉,悟出情感,明白手法。具体而言,初读要读得准确,再读要读出语气,三读要梳理脉络,反复读要体会目的、懂得鉴赏。准确梳理《马说》结构,是理解、分析文章的基础。从第一段的三个句号看:第一句从伯乐角度写,第二句从千里马角度写,第三句从食马者角度写。第二段承接千里马,第三段承接食马者。核心是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把握了这样的关系,也就深刻体味了三个“也”字的情感。
2.悟
悟的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夏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借助背景材料。
(二)补充材料,突破认识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很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彼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我设置一个环节,借助手中的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感知作者寄寓文字的情感。
我比较欣赏这种做法。不拘泥于先背景后文本的传统讲法,在关键点引入。关键点是学生已经知道千里马的特征与遭遇,已经知道千里马有深层所指。这里可以放慢节奏。因为读者会想,千里马指的是作者自己还是另有所指呢?指自己的依据是什么?另有所指的依据是什么?夏老师在预设中没有给学生留够思考的空间。
师(过渡语):其实,老师和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说马吗?(还在说谁呢?)
生(预设):韩愈!
这样也就直接进入了教师设定好的环节。引出韩愈的身世。缓一缓,可能更好。
3.思
思的是作品的现实意义。夏老师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义务教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15页对“课程目标和内容”做了以下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我围绕本节课的两个难点,展开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更深入地探究文本。这种形式促使生生讨论、师生共读、师生共学,摩擦出思想的火花,真正达到了让学生深层次感悟文章思想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浓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用课标的话说,要有自己的心得、看法。这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石。教师往哪里引?学生往哪里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课将会更加成功!这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