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我女儿的一个同学到我们家来玩儿。两个孩子都会弹钢琴,所以我们就建议他们表演一下。结果,当我女儿的同学弹完以后,我女儿就再也不愿意弹了。后来我问她是为什么?她悄悄地告诉我,因为她的同学,弹的比她好多了。她觉得相形见拙。
2
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比他优秀的同龄人面前,有这样的表现,其实是非常自然的。可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从中反映出了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我们把它叫做——僵固型思维。
什么是僵固型思维呢?它其实是围绕着自我证明展开的,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很优秀,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想要得到别人对自己的高评价。假如无法证明自己,会非常容易放弃。而和这个相对的就是成长性思维。成长性思维,是围绕着能力的成长展开,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我女儿之所以不愿意弹琴,就是僵固型思维在作祟。她觉得自己的能力就是这样,弹得不好,别人会笑话她。她是用一种静态的思维在看待自己。
3
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呢?
这要从提出这个概念的美国的德韦克教授做的一个实验所说起。他把几百个美国小学初中的孩子召集在一起,先给了他们十道非常容易做的数学题,当这些孩子做完题以后,其中一部分孩子被夸很聪明:“哇,你好聪明,八道题都做对了”,另外一部分孩子被夸你好努力。后来又让这些孩子,再次尝试十道非常难的数学题。结果发现,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他们因为解不出题,所以很容易就放弃了。而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却还在绞尽脑汁,试图去解题。
甚至,在最后工作人员请这些孩子,在纸上写出他们的分数和感受的时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有40%甚至虚报了自己的成绩,这个结果是相当震撼的。
我们父母现在经常认为,要用一种鼓励式教学,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但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更重要的是,你是怎么夸孩子的?
当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让他养成了不断的去进行自我证明,以获得别人的好评时,他的自我感其实是很重的。这种自我感会让他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会非常在意自己究竟表现的好不好。而如果一个孩子,他拥有的是一种成长性思维时,他更加在意的是,怎么样才能让他的能力获得增长。
就像我女儿弹钢琴的例子,如果她是成长性思维,她在听到同学弹出很好听的曲子时,会非常好奇的请教别人是怎么练习的。而不仅仅是躲避,甚至是放弃。
4
这两种思维模式还会影响的是,一个人对于错误的不同解读。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女儿做暑假作业一直拖拖拉拉,到最后上校车的前一刻,还在补作业。她每天晚上要写日记,当天晚上不知道要写什么。我就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补暑假作业的这件事儿写在上面呢?她说她不敢。你看,不敢,反映的就是她不敢面对这个错误。甚至她可能都不愿意去回想这件事儿。
如果她今后到了工作岗位上,她犯了某个错误,她是不是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错误呢?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去面对他的错误,那他也不会从他的错误中得到任何的教训和反思,他将也得不到任何的成长。
所以,建立成长性思维,抛弃僵固型思维,对我们孩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5
那要如何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这种思维呢?我觉得大致上有几点:
第一,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多说孩子是因为自己很努力,才取得了成绩。甚至是,因为你的努力,即使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也不需要在意。那样会让孩子忽略结果而重过程,让孩子忽略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关注自身的努力。
第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去重罚孩子。所谓的重罚,就是给孩子一些自然结果外的外加惩罚。比如,孩子早上起的晚,上学迟到了。迟到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他的惩罚,可能他无法乘坐校车,那就让他自己花钱打车去。可能他会面临老师的批评。千万不要为此惩罚他一个月不能出去玩等。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为了避免惩罚,而回避错误。而是要和他一起面对他的问题,帮助他一起思考和制定解决方案。
夸奖孩子,当然是比总是责备孩子来的正面积极的多。但更关键的是,在这个夸奖的过程中,给孩子建立的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成长型思维还是僵固型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的心态和行为。想让孩子变得更乐观,更坚强,成长型思维,是这一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