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的一些看法

1、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是悲观厌世的。

从现实或历史上,人们皈依佛教,出家修行的原因很多,包括:1、接受佛教的理念,抱着“信、愿、行”的坚贞态度去践行佛教理念;2、因为不能承受现实的某些打击、挫折、变故等,选择逃避现实,企图通过从事宗教活动来寻求安定、信心等;3、选择皈依佛教只是为了躲避现实的纷扰,在宗教的掩饰下更方便于从事其它活动;4、为短期地躲避某种危险、困难而选择暂时性出家,比如政治避险。所以,从出家的动机或原因上看,不能认为佛教是悲观厌世的,只能说某些出家的人在出家之时是悲观厌世的。

从出家人的日常活动来看,需要每天早睡早起,粗茶淡饭,念经、打坐、学习、劳动等等,在一个小小的地方过着清苦的、单调、守戒的生活,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恐怕很难做到。所以很难相信一个悲观厌世的人有恒心、有毅力过这样的生活,毕竟对一个悲观厌世的人来说,他还有其它选择,就算是选择某种宗教,那也不见得要选择佛教这么清苦的。

从佛教的理念来说,它相信因果,相信通过不懈的修行实践可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它不相信命运,相信可以通过向善、行善能够消弭错误、罪过,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出离苦海,跳出轮回,所以佛教不是悲观的,相反它是积极的;之所以人们认为佛教是厌世的,根本原因在于出家修行之后,精神上、物质上、行为上就与俗世凡尘几乎彻底划清界限,各行其道。但这不能说是厌世,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佛教认为无明导致漏,有漏导致苦,苦是因为对事物心生执念,为了摆脱苦,那就得认识到事物不过是在某市某刻因缘和合而生,故无我无常,即所谓的空,所以就得放下。理论上获得了正确的认识,那就得用行动去实践、体悟,所以才会脱离社会,过宗教生活。

佛教有句话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为了实现众生离苦得乐的宏愿,抱着这种忍辱精进的精神一步步前进,怎么会是悲观厌世呢?相反,佛教是积极的、乐观的。

2、弗洛伊德说宗教的本质就是“精神麻醉”。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由于人们(尤其是古人)不能解释意外是如何产生的,所以便将其归结于“彼岸世界”的神秘力量。因此,所有的迷信思想都只是投射到外在世界中的人心罢了。在远古时代,人类的思想刚刚开始认识世界,急切的想要解释自己看到的种种现象,于是,他们塑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这就是神。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因为一旦有什么问题无法解答,就可以说:“这是神干的。”【1】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精神麻醉”,人之所以需要这种麻醉,是因为生活在世界上压力太大,所以不愿意承担太多东西,因而,他们将一切事情都归结于神的影响,让神去承担一切,自己则得到解脱。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这样说:“宗教是某些人狂妄地企图控制知觉世界的徒劳尝试,借着这种尝试,这些人妄图把整个世界置于其中……但它毕竟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它的教义具有时代的烙印,那便是人类之愚蠢的儿童时代的印记……但经验告诉我们,世界毕竟不是一个育儿所。”【1】

宗教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学说,试图解释宇宙和人生的来源、一些自然和社会和人生的现象。以佛教为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各种苦,苦的根源是心灵蒙尘。为了劝诫世人,于是有了生死流转的六道轮回;为了吸引人们向善,于是创造了一个极乐世界;为了让世人放弃执着,于是宣扬诸法空相;为了让初学者专心学习,于是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修建寺庙。可是,轮回真的存在吗?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诸法真的空相吗?如果六道轮回真的存在,那么人类的来源除了受精卵之外,为什么没有别的生殖途径,如果六道轮回真的存在,为什么有人在世之时便可涅槃寂静,而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的人在世之时却没有从人道堕入恶魔或者畜生?如果极乐世界真的存在,那些修行大乘的觉者又怎么忍心看着有情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挣扎而独自到极乐世界独善其身呢?如果菩萨和佛真的存在,为什么千百年来人间的疾苦依旧呢,战争、贫穷、饥饿、掠夺、谋杀、地震、台风、烦恼等等现象依然形同佛祖出家之前看到的那样普遍存在呢?为什么宗教活动范围止于人类世界,而不管三途有情的痛苦呢?如果诸法真的空相,那么我是谁,谁是我,佛祖是谁,谁是佛祖?

不可否认,佛教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比如劝人向善、倡导众生平等等,但它毕竟只是历史的产物,有着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不过是释迦牟尼站在当时的巨人肩膀上看到的风景罢了,佛教是积极乐观的,但它是唯心主义。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佛教要么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要么逐渐衰败;对比其它学说来看,正如佛教本身所提倡的那样众生根器有利钝之分,于是提出不同的方便法门,出于离苦得乐的目的,自然除了佛教尚有各种解决办法。如果今天的人们还沉迷于佛教救人于苦海的一面,那么和今人沉迷于用万里长城抵御外侮有何区别呢?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所以选择脱离红尘、出家为僧,企求落得一个好果子。可是,世间有这样的好事吗?须知:佛法固然难闻,但是人身更是难得。生我之前,我是谁?我死之后,我是谁?我只是宇宙的尘埃。

3、求神拜佛是个极大的错误。

跪在佛前,我听闻一个老太太低声祈祷,我从很远的地方来,请求佛祖保佑我的儿孙如何如何。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太多了,逢年过节烧香、许愿、抽签、祈求等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人贪婪自私的本性,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殊不知,因果律是佛教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根本性的规律。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如是因结如是果。佛教提倡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实实在在地行善一次比在佛前苦苦求上五百年都管用,可惜,人们往往不愿意这么做。据说除夕夜的零点时分,在某寺捐出多少钱,即可撞击新年第一声祈福的钟声,如果佛能够感知,他会怎么看呢?在寺庙方面来说,如果可以祈福,为何不为天下苍生祈福?在捐钱祈福的人来说,如果可以祈福,为何不直接行善?

现实中,多数情形下,烧香拜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惯性下的行为或者投机性行为,与信仰无关;许愿已经成为一种私人行为,与他人无关,更与佛教的慈悲精神无关;抽签活动本是一场游戏,只是被人们放在一个庄重的场合赋予其特殊的意义,殊不知,这一活动已经背离了佛教的精神,与佛无关;祈求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索取,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在哀求父母一样,菩萨、佛就算是万能的,但在众生没有尽头的诉求面前,也只能呵呵了,自助者天助,这话他们都不明白。

故,与其求神拜佛,不如回到佛教的号召中,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是众生福报所在。

4、历史的一个误会。

慧能的几句话,应该是尽人皆知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神秀的几句话,应该快被人们忘记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两句不同的话本来是代表了禅宗中南宗和北宗不同的修行主张,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主张顿悟成佛,所谓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主张理可顿悟、事需渐修。佛教本来就是讲求知行合一,既注重理论上的领悟,也注重实践活动,这是由因果律所规定的,事实上,如果不进行实践,就算是在理论认知方面达到了佛的高度,也是到不了有余涅槃的境界,因为人毕竟还在六道之中,历史的“债”还需要现世的修行去偿还,更何况大乘佛教的胸襟和抱负是何等宽广,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正需要大量、广泛的实践活动去实现。正常的实现成佛的路径类似马哲中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即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领悟,再不断地实践,再领悟,这样一个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当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一步步通向成佛的道路。南宗过于强调理论的认识,而对实践重视不足,而北宗的主张其实是更符合多数人的实际,是一种更普遍、更适当的方法。但南宗把话说得很漂亮,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人们投机取巧、懒惰的本性,因此人们热捧慧能的话,反而快忘了神秀的话。

5、佛教的未来。

回顾佛教的历史,会发现佛教的繁荣昌盛和衰败凋零都与统治阶级的态度有极大关系。比如,阿育王皈依佛门,大力支持佛教,所以佛教在当时的印度很昌盛;中国历史上20世纪前的四次灭佛事件,都是因为统治阶级态度转变导致,而文革中的灭佛事件,也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所致。所以,玄奘法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以皇帝为核心的统治阶级拥有绝对的统治,同时,人民生活困苦,寿命短暂,佛教的一些观念符合大众的需求,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菩萨的慈悲精神、忍辱、行善等。

眼下的佛教已经陷入衰微的困顿之中,在自身方面,有几种原因:1、理论方面不能够创新,甚至连继承都做得不好,因为真正的佛教信众不多,人才凋零,2、修行方面,僧人持戒谨严的不多,行为非法的不少,在外界方面,面临多种挑战:1、从认知上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哲学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事的认知与佛教理论存在很大不同,具体来说就是,从爱因斯坦到霍金,推动了人们对宇宙来源的认识,从达尔文到沃森和克里克,推动了人们对生物来源的认识,特别是人本身,从其他的各种专业那里,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认知已经大大加深,而这些认知是与佛教截然不同的,世间的奥秘借助科学肯定是可以解开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借助佛教则是一片混沌。在科学面前,佛教理论中,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一些观念已经站不住脚跟了。2、从大众需求来说,在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佛教只是众多宗教中的一种,只是众多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在一个注重效率、追求短期效益的快节奏社会中,归顺佛教这种不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追求长期回报,操守严格,费时费力的事情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需求。3、从统治阶级来说,现在的寺庙处于政府的行政监管之下,政府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这种不冷不热、顺其自然的态度,致使佛教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不足。

综上所述,某些情形已是不可逆转,1、不断进步的科学与佛教理论的矛盾在扩大加深,这是不可调和的,因为相信科学,就是唯物主义者,相信佛教,就是唯心主义者,2、普通大众对佛教本质的认识处于未知、误解状态或者说普通大众与佛教之间有很深的隔阂,这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佛教的位置,这就是寺庙里面乌烟瘴气的根源,3、佛教在理论或实践上很难再有大的发展,这几乎是确定的,很明显,要求中国再出一个慧能法师或玄奘法师的可能性比出现一个作家莫言的可能性小多了,因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土壤不存在了。

世事无常,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念有生住异灭【2】。佛教也是一样,恐怕已经处在“坏”的阶段,未来,佛教应该会成为小众的宗教,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佛教是一种哲学,哲学是用来医治灵魂的,而关注灵魂的人从来就不多。

但是,如果佛教能够在理论上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此处的真伪是相对于科学来说),即从庞杂深奥的理论体系中抽出一部分基础性的、更契合现代社会人们精神需求及思维认知的理论来发扬传播,比如传承因果律、因缘律、六度、四摄、八正道等学说,放弃或不宣传四大、轮回等学说,在实践方面做到操行严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比如,放弃抽签活动、清理庙里供奉的非佛教人物、少蓄钱财、不建造奢华的建筑物、不从事商业活动、定期乞食、增加法布施活动等,总之,在实践方面严于律己,多做本分和利他之事,少做旁道或非法之事。如此,或许佛教会焕然一新。

参考资料

【1】《走进梦里弗洛伊德》高地著时事出版社P192~193

【2】《寒山寺》2013年第1期(总第43期)苏州寒山寺主办P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029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38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7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14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1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3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52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7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