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
导读
这本书是用小说的形式来讲语文的各方各面的知识。
讲述了方才从高小升入初中的乐华、大文与同学们,在王先生等一干师长下上的三十二节国文课。每一堂课并不是简单地指在课堂内授课,而是穿插在这一群孩子具体的学习、生活甚至朦胧爱情之间,讲述了抽象的文学知识。其中涉及到文章读法、文章作法、文章写作常犯的错误、练字方法、戏剧、诗等。更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所遭受的命运摆在了读者的眼前。全篇读完,收获丰富,感慨万分。
这本书虽然主要讲述国文的学习,但是更在其中提到了其他几个科目例如:数学、英语的学习。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教育观点:
学校里所以分设各个学科原为教学的便利起见,最终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
学习各科终究是为了所学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这里不仅仅是靠学习的来文凭,谋求工作,更是借国文的学习,使语言自由流畅且优美得体,借数学的学习,使思路清晰简洁且缜密细腻,借绘画的学习,使鉴赏客观明了且深刻有力。又或者说,抛弃各科的立场,单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是否变得更好了?诸君可以回忆自己这么多年所学,扪心自问:我们的生活,是否变得更好了?
以下是个人的读书笔记,希望能给暂时读不到这本书的人有所帮助。
-
这里是摘抄的原文。
这里是我的思考。
摘抄与思考
一 “忽然做了古人与大人了”
-
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
两个爱好国文的初中生如何才能做“大人与古人”呢?
现在尚是初秋,一到晚秋,天气愈青,天空看上去还要高,有时竟会高的奇怪,还要蓝,有时真是非常之蓝。
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
二 方块字
三 题目与内容
-
王先生新修面颊,穿着一件洗濯得很干净的旧绸长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讲台上;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受到新秋的爽气。
国文教师王先生的第一次登场,外形刻画结合环境描写。
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
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犹如读书,学算一样。
这几句应该是全书的核心精神,无论是读书、作文、习字、鉴赏,皆是生活的一部分
四 一封信
淡青色的月光充满庭心,好几种秋虫在那里叫,在他们都像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
-
这里校舍虽然宽大,门外却没有池塘,想到这一层,更深切地怀念你那边了。
信的结尾非常之有趣味。
五 小小的书柜
- 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
六 知与情与意
-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件事情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件事情,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件事,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
这一部分令我想到朱光潜的美学。
七 日记
- 夜间炮声甚烈,玻璃窗震动得发饷。
八 诗
- 一种冲淡幽玄的情味,被乐华尝到了。
- 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书需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时代错误者,上很大的当呢。
- 诗的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
九 ”文章病院”
- 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十 印象
- 作文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就不仅是“记述”而且是“描写”了。
- 单游记说,仅仅“记述”,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一样,这就是“描写”了。
- 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
- 平远的原野的尽头,明蓝的天幕一丝不皱地直垂下去。
十一 词的认识
- 不知道就得询问,就得翻查。这样成为习惯,然后读书不致含糊,不致误解;说话作文不致词不达意,不致“指鹿为马”。
十二 戏剧
- 室内顿时沉寂起来。急迫的蝉声在窗外噪着。
十三 触发
我劝你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触发要自己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的触发,说出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
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清凉悟到革命的作用,从盆摘的剪裁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乐华的“触发”让我受益颇丰。写作并非从自己曾读过的书中来,而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来,倘如阅读过有相关经验的书,就能较之普通人有更深刻的感受。这才是写好文章的根本。
十四 书声
十五 读古书的小风波
-
“国学”是一个异常不妥当的名词。文字学是“国学”,历代各家的本体论 [1]、认识论[2]是“国学”,《尚书》和《左传》是“国学”,诗、词、歌、赋也是国学。好比不伦不类的许多人物穿着同一的外衣,算什么意思呢?按照本质归类,称为文字学、哲学、史学、文学、岂不准确、明白?
这是一个看待国学的新角度。
十六 现代的习字
-
我想现在人写字,该有四项标准,就是迅速、准确、匀整和合式。
合式的式有可能是通假字。自己一样都没有做到,真是汗颜,不过如今的字也越发脱离实用,变成了一种艺术吧。
十七 词汇与语感
-
我近来于或一人默想时,每遇一词,常联想到这词的相似或相近的词,使在我胸中做成一个串系。
这是一个好的语言学习体系,也可以类比到各种需要积累的学习体系。但艰深异常。
-
我们真要语汇丰富,只留意于普通用语是不够的,须普遍地留意于各地各种人的用语才好。
语汇这个词有些白话文早期的痕迹。
愈读这本书,愈有一种厚重的时代感,并且书本身也告诉要注意作品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与读者的差距,他们是那么看古书的,而我们又是怎么样看这本书的?
十八 左右逢源
-
有了中心思想,有了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得出文章。第一步先序把材料分别选择,寻出材料与材料的关系,使成为若干组,某组材料该怎样用,用在何时何地,非自己仔细布置不可。抓住了中心思想,将材料从正面反面旁面多方运用,不可专固执着一方面。
可以作为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文章论证缜密、有条理,更显论证充分。
十九 “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
-
到了晚上,在寄宿舍里就寝,嗅着母亲手洗得被褥上得阳光的甘味,想着今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的分界线,他好久好久合不拢眼。
这一段我刚刚看完内心挣扎非常,为何乐华要遭受这种苦难?可以说,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30年代,适龄学童可以接受的最优质的教育,但是这笔情节的描写也是血淋淋的告诉我们真相——还有更多的孩子无法接受教育,更不用说优质的教育了。不过当我们有能力让每个人都接受教育的时候,似乎又比从前丢失了很多很多东西。
二十 小说与叙事文
小说的本质是作者所看出的意义,我们很能够明白了。
-
小说的作者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边,并不特别说明,让人家看了他的叙述,自然省悟他的意义是什么。
此段说明了何为小说的本质。叙事文只是描述某件事情,是为事实所服务,而小说则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某些意志,是为作者的思考与反省服务。所以说,缺少思考,或者缺少有意义思考的小说,是不值得读的。
-
小说该是世间最真实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实录。
此处可以借用柏拉图的“理形”说明,小说是故事乃至生活作为其存在之”理形“,它并非是简单的故事与生活的讲述,而是将其中的原理抽离而出更高级的类。
-
在你们的经验里,你们一定常常发现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把捉住这些意义,然后去选择材料,布置结构,这样,你们的小说即使不怎么出色,至少是值得一看的习作,不是单只叙事的叙事文了。
写小说的基本原则。
二十一 语调
二十二 两首《菩萨蛮》
-
境与情原是关系很密切的。只写境,言外也可引起情来,要抒情,也不全离开境。
这本书对于词的鉴赏比较少,而《人间词话》是一部专门词鉴赏集。
二十三 新体诗
二十四 推敲
二十五 读书笔记
-
如果能够随处留意,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不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笔记吗?如果能把这关心,去多读雄健或柔婉的文例,发现出若干法则来,不是很好的笔记吗?你们看过许多小说了,开端或结末共有多少写法,也不妨当作笔记写出来。如果你们能说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写出来也是笔记。此外如阅读时对书中的话存有疑点,或与你们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证的时候,也不妨写记出来。
读完这一段,感叹自己只做到其中几条。不过到目前为止, 笔记的意义、阅读的目的,都并没有一个判断有益于与否的标准。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阅读文字,享受其美观,可以从中习得词句与修辞方法。然而不同的选择只能说明各自的生活态度,并不能说明阅读的质量。是这么个人,那么就这么个读法才是享受生活!
-
只要你的见解不是抄袭别人,完全处于自己思索的,那与人家说不说过毫无关系。写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自己记述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结果,已备将来的查考与运用,并非像书简或传单似地预备给人看的。
观点相似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得到相同观点的过程却未必相同。这便是”人“的作用。
-
读书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判断,似乎应该用了做议论文的态度去写。
如果做研究,务必有合理的论证。如果觉得写得好,务必要有写的好的理由。另外语言务求朴实、简洁。
二十六 修辞一席话
-
修就是调整,辞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敲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
脑洞大开,未来的自然语言处理也许可以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更有效的解决情感分析的修辞学模型。
-
几乎整个都在乎语言文字的意义,但求语言文字的意义,但求意义上没有毛病,这在修辞学上叫做消极的修辞。
消极修辞的定义。
-
这样利用了感觉的要素,积极地使所说、所写的语言增加力量的事,在修辞学上叫做积极的修辞。
积极修辞的定义。
-
方才讲到的譬喻,目的在”一期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使人于两种事物之间认识相似之点,感到一种调和的。与调和相反的还有对比。调和的作用在叫人发现同点,对比的作用在叫人发现异点。
第一句话似乎没有讲完,可能是编辑出错。
二十七 《文章的组织》
-
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的意念中间怎样来的呢?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那样说法可能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吗?
作文之前都问问自己,可以使得文章秩序、联络、统一。哪怕语言简单,思想朴素,也不乏为一片可读的作品。
二十八 关于文学史
-
钱索子原来是用来贯穿零乱的小钱的,如果你有了钱索子而没有可串的许多小钱,那么你该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寻许多的小钱来贯穿才是。
这里用小钱比喻具体文学作品,钱索子比喻文学史。个人认为,如果选一本较为合适的文学史,可以帮助初入门的人”经济“的选取文学作品就好了。但是细想,判断推荐的作品是否精良却是需要一定文学功底才能做到的。一言蔽之,便是若想了解文学,感受文学的魅力,与其看许许多多的荐读,不如自己扎实的看几本作品。几本作品读完,自然也就有了选择好书的能力了。
二十九 习作创作与应用
-
李先生在教室作写生范画,替朋友画扇面,是应用之作;自己练习石膏模型或人体写生是习作;这次的《母亲》是创作。
形象的解说了什么是应用之作、习作与创作。
-
创作是一种创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鲜的意味。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来,这是创作家的第一种资格。
想得到新观点,便要细致的去观察,见前文所提到的触发。由于各人的境遇不同,必然会在同一件事看到不一样的意味,这便是人类源源不竭的创作长流。
三十 鉴赏座谈会
-
我以为鉴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作用,读者的程度如果和作者相差太远了,鉴赏的作用就无从成立。
不仅不同的阅读水准,还有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会导致鉴赏的差别。所以主观的鉴赏大多数含糊而没有意义的,只有依附与对与作品相关的客观事物的考量,才能客观的得到作品的鉴赏结果。
-
鉴赏的本体是”我“,我们应该把着”我”来努力修养锻炼才好。
我觉得,这也许是阅读的终极目的。
-
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为何许多人觉得经典难读,因为经典所处的环境与读者相差过远,而且作者也没有义务为了读者去写一本任何时代、任何背景皆可以理解的作品——况且这样的作品几乎不存在。只有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准,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遗产”。
三十一 风格的研究
三十二 最后一课
-
学校里所以分设各个学科原为教学的便利起见,最终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
这一句话,让我觉得,叶圣陶叶先生当真是我国最优秀的教育先驱。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为国牺牲的人、并不是为了培养为己逐利的人,而是为了改进一个人的生活,使得离开这门课的立场下,生活因此而改变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