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来越感觉,身边同质化的东西太多了。
多元化的时代,事情却不断变得趋于相似,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
打开订阅号,文章似乎都长成一个模样。相似的开头,相似的事例,相似的结构,相似的结尾金句。
打开抖音,同样的BGM,同样的滤镜,同样的姿势,同样的套路。
连人工智能也为了迎合我的口味,不断给我推送相似的东西。
这让我觉得越来越无趣。
在我看来,无趣是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事。比肚子长肉、掉头发这些事更让我无法忍受。
2
说到有趣,不得不提一下王小波。很多年轻人也和我一样喜欢王小波,因为他有趣的灵魂。
记得有段时间,王小波的情书突然特别火,随后“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名言也突然流行了起来,虽然那是王尔德写的。
不过都是老王家,也就无所谓了。
有趣的是,当满大街人都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变得又不那么有趣了。
我们似乎天生就具有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能力。
再后来,当我在《相声有新人》里发现一对演员衣服上写有“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时,我的尴尬症发作到了极致。
后来不出所料,他们除了唯一的包袱之外,也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了。
说到这里又想到看《中国好声音》时发现,李荣浩就是个有趣的歌手,具体有趣在哪也说不清。
那种感觉就是把自己敞开摔在地上一摊,带着点自嘲,轻轻松松嬉笑之间把想说的唱给你听。
当然他那喜感的小眼睛也增添了不少趣味。
相比之下,汪峰就是一位不那么有趣的歌手,虽然有才,但是无趣。站的有点高,老是严肃地怒吼着探索生命。听一两次觉得挺爽,太多了容易缺氧。
其实无趣的起源,就是太严肃。
3
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走下来,总喜欢把一些东西塑造的很严肃。这是不好的。
事情一旦严肃起来,人的思想就不会松弛,就会紧张。
紧张的时候,就会不太相信自己,怕出错,就会去寻找教条,寻找模板。
于是大家都规规矩矩像工业化大生产那样按照一套东西做事。效率是有了,但也无趣了。
不仅无趣,创造力和活力也跟着降低了。
其实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厚重,是好事。但把它弄得沉重,就不好了。
学过游泳的朋友都知道,最关键的就是放松。身体紧绷着不但不能灵活行动,连浮起来都是难事。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所谓厚积薄发,理应用一种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做到灵活有趣,才能被接受。
学生上课,都喜欢讲故事甚至带点段子的老师,不喜欢吹胡子瞪眼只念书本的先生。道理都是相通的。
从这方面来讲,我特别佩服南怀瑾老师。他上的课,能把深刻枯燥的传统文化就着当下的新鲜事儿输出给学生,深入浅出。
所以他是个有趣的人,不论成就大小。我也推荐大家去看看他的书。
4
有一说一,现在的世界确实有点过度标准化了。
当然有些行业需要标准规范来提升质量,提升竞争力。比如高科技、比如涉及到民生的基础建设。
但如果事事都要造一个模板出来,那是很可怕的。
就拿写作来说,新媒体的兴起给内容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红利,于是有人就总结了一套新媒体写作框架模板当起了老师,而且能卖个挺好的价钱。
于是学生们就在这个模板下不断填充,甚至为了结构完整强行拼凑。
不得不说这些老师真的挺会赚钱的,只是可惜了学生们,慢慢变成了无聊制造机。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迷失了自我,所以才迷信有一种方法可以速成。
可是速成的东西批量生产之后,也就不那么值钱了。这是基本的经济学规律。
时代确实是需要不同的声音的,任何时代都是。
哪里有什么至高无上的标准,只不过在特定的时期比较有用罢了。时代在发展,方法自然也要升级。
宪法都得隔段时间修订一次呢,更何况别的了。
5
我上学的时候写东西,也追求过那些所谓的通用结构。但是尝试下来,常常比较痛苦。
感觉自己就像是车间师傅,把一个个零件分类好,拼装起来。事成之后露出劳动人民幸福的微笑。
然而我无法通过这样写作带来和老师傅一样的幸福,毕竟人家是计件收费的。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真的是句大实话。
于是后来我写东西就变成了唠嗑的风格,这是符合我的思维方式的。用现代话说,这样能注入灵魂。我也能因此获得幸福感。
总得自己先有幸福感和愉悦感,给别人带来幸福和愉悦的体验,你说对吧。
我有很多东西了,才能捡出来一些分给大家;我一无所有,自然是无法变出来的。
这是我相信的逻辑,也是我写东西的初衷。
又到结尾了。
按照老师们的模板,这里是要有个金句的。
我也想不出来,那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