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在江南东路信州(上饶西北)铅山县东北。有鹅湖山,高于仞,云雾里。登顶遥望,诸峰参差连绵一线,横亘天际,蔚为奇观。
此山为佛山。唐大历中(766-779),有高僧大义禅师来此,结庐卓锡峰顶。峰顶有湖,为西岭瀑布聚“前后锅”,水盈其中而成。传说:东晋时有番僧在湖边圆寂。一对白天鹅翩翩从天而降(一说:红鹅),在湖中安家,孵小鹅数百而去。佛山因名鹅湖山。叶梦得有诗鹅王群鹅,浊世肯下游?积水近天阙,有时戏沉浮!元和十年(807),唐宪宗李纯在麟德殿召见大义和尚,旨赐“慈济禅院”。大义亲植罗汉松于院前,并栽荷花于湖中。天鹅湖一变而为荷花湖。山名不变。北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003),慈济禅院移至山下官道旁,为远近佛事中心。景德四年(1007),真宗赵恒改“慈济禅院”为“仁寿寺”,并赐寺产。仁寿寺,俗称“大佛寺”,即朱、吕、陆、鹅湖会讲之处。
大佛寺建筑精美,香火鼎盛。据王洪《佛殿记》:“庆历初(1041——1048)…广十二楹。复建修庑,合八以环之。又明年作大殿,巍乎当中。像金涂丹,洞视三户”。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喻良有诗:“水鸟飞来一问津,璧宫珠塔更横陈。开基古佛公遗像,直日奇峰列众宾。芋火拥残知永夜(283),霜钟起递响初晨。川涂渺渺驱尘驾,回首林泉愧野人。”可见朱吕陆会讲时,大佛寺的唐砖宋瓦,宏丽壮美,仍不减当年。
大佛寺位于鹅湖山北麓,距铅山河口镇三十里,东北至信州(上饶)七十里,西至洪州(南昌)五百二十六里。寺前有一条官马大路,即闽浙通道,绕松林而去。朱熹由五夫、考亭、寒泉上京,吕伯恭由婺入闽,鹅湖为必经之地。金溪青田亦离此不远。从地理位置来看,鹅湖大佛寺为寒泉、青田、三衢之中,选此处“会讲”,实是东莱先生的精心安排。
大佛寺钟声佛号,风光幽静。寺院建筑群隐于十里青松之中,绝无尘嚣。诚如后人诗中所写:“十里苍松对寺门,四围翠滴露纷纷。“断碑古塔寒烟里,野草闲花夕照中。”“丹岩翠壁偏宜晚,竹坞桃溪总是春。”“树色远涵千岭碧,湖光倒浸数峰青”。大佛寺背倚龙山虎山象山狮山。数条瀑布自山顶奔腾而下,垂练泻玉,带来一股寒气。寺的周围有小池,荷叶田田,芙菜婷婷。后有连片翠竹,凤尾森森,如人南海普陀山。近处有名胜章岩、石井。“章岩”在河口镇北三里,岩石如璋似玉,高九米,宽十四米,深十米。洞顶有圆形洁白晶体,形状如月,名天镜。永平北四里有“石井”,占地一百平方米。石井的石雕错镂,天然生成,如朵朵莲花倒挂,精美有序,令人叹为观止。井水纯为地泉,深不见底,四季不溢不竭,甘冷罕有,沁人心脾。俗称仙泉。
朱熹常游此,并有诗:“一阴风万斛泉,新秋赏此弄清;人湛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看来,鹅湖大佛确是世外,在此处效兰亭之集,虽无曲水流觞,却可坐以论道。在民族激化,道德沦丧危机的南宋,“鹅湖会讲”是一次文化盛会,其震力超出时空,将以无限魅力载中国哲学史。真所谓:“末世不须悲陷国扶犹汉家风。”
由于朱、日、陆各为学、婺学、赣学(又称:金溪之学、抚学)的领物,“鹅湖之会”一揭幕就声势浩大。
此次“会讲”,得到朝延命官的重视。临川太守赵景明,信州守詹仪之亲自与会,并给予“会讲”以物资、银两之助。大佛寺则负责膳宿及“会讲”后勤。
可惜“会讲”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据残留的各种史料研究,可以窥见与会人员均为当时名士缙,人数之多,议论之丰,影响之大,实为罕见。正如明代郑以伟在《游鹅湖及诸洞记》写道:“……会有百人。云雾里,一何盛也。”
参加“讲会”的百人名单,无可查考。有文字可稽的不足三十人。
一、朱熹方面有:詹仪之、何叔京、连嵩卿、蔡季通、徐守臣、刘静之、蔡元定、范念德、张公庠、徐昭然、陈文蔚、余大雅、余大猷等。
二、吕祖谦方面有:赵景明、赵景昭、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等。
三、陆九渊方面有:陆九龄、朱桴、朱泰卿、邹斌、傅一飞等。
除不可考者,其中有史可查的其人其事,绍介如下:詹仪之字体仁,浙江遂安人。宋绍兴进士。《中国人名大辞典)载:詹仪之……淳熙中知信州。时朱熹、吕祖谦在鹅湖论学,仪之往复。问辨无虚日。后帅广东。
赵景明,名熠。号拙斋。开封人。曾从学于吕祖谦。“鹅湖之会”期间,为临川太守,应邀赴会,并约赵景昭、刘静之同往。与九渊、朱均友善。
赵景昭,名焯。景明胞兄,与陆九渊同科进士。后在临安时,
与九渊相款,有意于学。九渊称:“景昭极贤”。
刘静之,字子澄,号静春。江西清江县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鹅湖之会”期间任宜黄县令。刘先欲“博学宏词”,后与朱熹相识后,尽废前学,致力理学研究,两人成为密友。
蔡元定,字季通,福建建阳人,登西山绝顶结庐,忍饥读书,学者尊称“西山先生”。从朱熹游,甚洽。淳熙二年夏与朱吕游武夷后赴“鹅湖之会”。
何叔京,名镐,字叔京。福建邵武台溪人,尊称“台溪先生”。朱熹之友。曾任泉州安溪主簿,江南西路安抚司书,汀洲上杭县丞、从政郎,谭洲善化县令等。此次游武夷山后赴“鹅湖之会”。
潘叔昌,名景愈,字叔昌。浙江金华人。曾为太学解魁。吕祖谦之友,游武夷山后赴“鹅湖之会”。
范念德,字伯崇,福建建阳人。与朱熹有世交,且从学朱熹,历任主簿、录参、帅机、县令等职。此次游武夷出闽赴会。
张公库字元善。进士。著《泗州集)。此次游武夷后赴会。
朱桴,字济道。江西金溪人,从学陆九渊。年长,却对先生敬重,赞扬槐堂之教“深切著明”,此次与陆氏兄弟一同赴铅山,参加“鹅湖之会”。
朱泰卿,字亨道。朱济道胞弟。为陆门弟子中的佼佼者。此次与陆氏兄弟共赴“鹅湖之会”。
邹斌,字隽父,又名俊甫、倩父。喜藏书,书斋曰南堂,人称南堂先生。江西临川人。进士,授德安司户。一日见陆九渊,所学皆契合。此次应邀与陆氏兄弟一同赴会。
傅一飞,字伯齐,铅山人。《铅山县志载:“好古学,游学陆氏门。尝晤朱子、吕东莱诸先生于鹅湖僧舍。惜不得寿,赉志没。”(卷十五)
又有上饶、铅山一些莘莘学子与会。他们得知理学泰斗朱熹浙中学者吕祖谦、临川槐堂的“金溪二陆”来鹅湖会讲,实为儒林盛事。“会讲”在家门口举行,他们因而来听讲参议,拜师会友,一睹理坛新秀丰彩。如:徐昭然(子融)、陈文蔚(才卿)、余大雅(方叔)余大猷(正叔)等等。宜黄一位穷书生刘迂,求道心切,也跟着县令刘子澄一同来鹅湖与会听讲。
南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底、六月初,上述参与“鹅湖之会”人员云集,从闽浙赣三路人信州铅山,到达鹅湖山下的大佛寺。
四十六岁的朱熹、三十九岁的吕祖谦等从寒泉出闽,在武夷山游览九曲风光,并在五曲的响石岩留题。五月底到达佛寺。三十七岁的陆九渊与陆九龄、春弟、朱桴、朱泰卿、邹斌、傅一飞等在五月底也由水路上岸,从铅山的石溪步行到鹅湖山。
六月上旬,大佛寺灯火辉煌。宽敞的方丈里高朋满座,群彦咸集。中堂排着六张锦椅。依次坐着詹仪之、吕伯恭、朱熹、陆九龄、陆九渊、赵景明。吕伯恭宣布:鹅湖会讲开始。接着问:“子寿兄弟,别后有何新功?”
子寿递上自己的新著(注284),拱手道:“今日幸会,共探大道。陆某兄弟惭愧无有新功。只有近作芜诗一首,请元晦、伯恭先生及与会诸公不吝赐教。”说罢,站立起来,掏出诗笺念道:“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刚念完四句,朱熹转头向吕伯恭道:“子寿早已上子静舡( 同“船”)了也!伯恭笑笑,未置可否。子寿继续念道:“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伯恭道:“今日讲论,各抒己见,珍重友谊,自得至乐。元晦先生以为如何?”朱熹捻须笑道:“陆氏兄弟在槐堂讲学,久闻其名。某认知: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子静老弟以为如何?”陆九渊起立,拱手道:“为学之方,以辨志明心为本。发明本心,何用外功。某从金溪青田来到鹅湖,一路上深思,和得家兄诗作一首,愿诸公赐教。”他也掏出诗笺,高声吟哦: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念至第六句时,朱熹弗然变色。
诗念完。他瞢地站起,很不高兴。吕伯恭只好大声宣布:请大家暂时休息。
此刻,鹅湖大佛寺外,大雾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