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通过长期研究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后,提出了表现原理:
“当我们微笑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愉悦;当我们皱眉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变得低落、不开心。
我们不是因为有某种心情而做出某种行为,而是因为有了某种行为,才会有某种心情。”
台湾美食作家叶怡兰,从事美食与写作20年,著书17本,同时也是网络上的美食达人。
在一次采访中她说,我20年来做的饭,从来没有重样过。家里的厨房大到被装修师傅误认为是烘焙教室。
在家办公的她,常常会在工作的间隙,忙里偷闲给自己泡杯茶。
“从书房走去厨房这短短几秒的时间,我就想好我要喝什么茶,要用什么器皿,在喝茶这种小事上也不会凑合。一缕工作间隙的茶香,就是继续面对工作、困难、艰辛的力量。”
有人以为这样精致的生活,肯定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其实,叶怡兰说:“我一个包背20几年,鞋坏了就修一修,相比于衣着,我更愿意把钱花在旅游和美食上面。”
搞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舍得持续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所以,内心丰盈、热爱生活的人,每件小事上都有仪式感,都不马虎,都不做唬弄人的表面功夫。
诗和远方,不是粗糙的灵魂可以抵达的。
即便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注重仪式感的人,依然会从琐碎中发现美好,面对苦难也会更加乐观。
精心地为自己和家人准备早饭的人,比路上啃两口面包的人,更容易收获健康和一整天的好心情。
因为从他们的行为中,传递出一种“我很幸福”的信号,大脑接收到这种信号,自然会变得愉悦。
真正的仪式感,是对待生活的精致与用心的态度,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持久记录。而不是盲目和虚荣的装样子,为了多得几个点赞而炫耀一时。
比如,为了买个包,连续吃几个月的泡面;为了换新款手机,卷入裸贷风波……
叶怡兰的《在味蕾的国度,飞行》、《台湾生活味》、《极致之味》等书都非常畅销。
她说:我以“享乐”作为终身职业,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深度的累积,花时间,花工夫,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与欢愉。
生活中的仪式感,藏着我们热爱生活的痕迹。我们反对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反对为了仪式感而仪式感。
“我很在意每时每刻的生活细节”,才是仪式感最大的价值。把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前提是,你自己就有与众不同的能力。
“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