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笔记,讲述了他在自己的中篇小说《人生》大获成功之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自勉自励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和心路。路遥的两本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引起了我对这位作家的兴趣,但两本书却都没看过,一部是听完的,一部是看电视剧看完的,还没看过原著,已经对这位作家心生敬佩。
在听有声书《人生》的时候,这本书的朗读者在每一集开头都会配上一句开场白“人生的路很漫长,而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在人年轻的时候”。然后开始讲述发生黄土地上的这个故事。
短短的一句话,已经交代完了小说人物的命运。高加林离开土地又回归土地,他与土地的血脉联系从未切断,当理想的生活成为现实,现实的生活又成为理想,他的命运已发生了颠覆的变化。《人生》出版后大受关注,高加林的人物性格在小说发表后饱受争议,此处不多评价。
透过《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可以看到两部小说的一些共同点,例如路遥显然是歌颂劳动,歌颂淳朴的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
例如,路遥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来自黄土地的农民的孩子,有这自己的骄傲,有着自己的抱负,也有着自己的踌躇不得意和倔强。 而小说女性角色都有淳朴的劳动女性,勇敢的对于爱情有奉献精神的女性,男性角色对于爱情反而有种怯懦。这样的人设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平凡的世界》发表后路遥回忆其创作过程的一本书,记录期间的心路历程、情绪起伏、思想斗争。这本书是路遥去世前在病床上写的,看页数以为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读完之后才感受到这本书的厚重。
《人生》的发表大获成功,路遥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作家,但是他不愿沉溺过去的创造带来的光环,对他来说,人生的幸福和价值在于劳动和创造的过程。他梦想能够创作出一部百万字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而此前他写过最长的是14万字的《人生》。
创作一部百万字的小说何其艰难,从确定写作风格好确定故事背景主题,写作前的构思已经是艰巨的任务。大量地读书,大量地收集事实,增加生活体验,路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为写作《平凡的世界》做准备。
真正开始写作时候,他把自己置于环境恶劣煤矿的环境中写作,把自己逼到一个角落要创造一个大部头。 两年多的准备,而提起笔开始写的时候,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片空白,该怎样为这一部小说开头?从怀疑自己,到回归平静。 最终有了这本书的开头: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己快到凉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不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写这部小数工作量极其大,开始颠倒黑白,开始早晨从中午开始,开始顾不得写作以外的其他事。
“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 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五十三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每划掉一个数字,都要愣着看半天那张表格。这么一组数字意味着什么,自己心里很清楚。那是一片看不见边际的泥淖。每划掉一个数字,就证明自己又前进了一步。克制着不让自己遥望那个目的地;只要求扎实地迈出当天的一步,迈出第二天的一步。无法形容的艰难。”
读到这一段,我开始想也许艺术创作或者说写作不是才华一泄千里的结果,而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严肃的创造。路遥写作《人生》的时候,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梵高画《星空》的时候,谁能说是刹那间雷光火电灵感迸发的结果呢?谁知道不是严肃的创造呢?
《平凡的世界》一共三部,每一部分为初稿和正稿,也就是整个创作分为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结束,都是他情绪最为高涨的时候,短暂的休息之后,继续投入到繁重的劳动中,不敢怠慢。
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候,路遥的身体状态已经非常之差,继续休息还是创作?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
“说穿了,这是在死亡与完成这部作品之间到底选择什么的问题—这才是实质所在。”
“在很大的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这本书第三部的创作几乎是一种悲壮之举。
1988年5月,这本书终于即将创作完毕,在第三部正稿的最后十几页,六年不间断的奔跑,终于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他的手几乎是颤抖的僵硬的。搁下笔,他看到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泪流满面。
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全部创作完成。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路遥逝世。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早晨从中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