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把个人商业模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一份时间出售1次(职场普通工作人员);
第二种 :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如作者、老师、演员、歌唱家等);
第三种: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出售(企业家等);
第一种商业模式的人还分为零售(临时工)和批发(稳定的工作),大部分人都是属于第一种商业模式,我自己在这样的商业模式里10余年并不自知。
对我触动最大的还不是看到了这三种商业模式(相信这只是诸多划分中的一种),而是为看到的一些现象找到了答案,更是重新明白了“为自己工作”的底层逻辑。
02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人(越基层越明显):
拿这点工资,所以我只干这点事,能少干就少干;
慢吞吞的工作,反正事是做不完的,干嘛那么快;
又没给加班工资,干嘛要加班;
拿8小时的薪水,干4小时的事情,赚到了......
以上的种种表现,通过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来看:单位时间价值更高了。
说到影响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的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工资高);想办法提高 销售数量(时间长或多份工作)。而多数人认为,我少做些事,就正好值了你给付我的薪水,价值匹配了。
03
职场人在市场上的薪酬水平是一个估值,不一定等于自身的价值,引入股票概念(成交价、估值、价值都平行地搬过来),从长期来年,估值不会离价值太远,同时精明的买家看重价值,高买低卖的买家早晚会被淘汰。
作为卖家,如果一味追求高估值,结果就会和股票市场上那些一味求高值值的公司一样--很快“死”掉。为什么?因为确实有一些不够精明的买家,但这些买家早晚会被市场淘汰。于是,那些估值过高的公司(的股票)找不到买家、价值处然会一落千丈。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公司在制定薪酬策略的时候都趋于50-75分位(中等偏上);而为什么许从业者都以为估值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我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估值与价值这个概念都不陌生,也曾想过重点要提升自己的价值,但从未把估计与价值联合应用在对个人的评价上。
提升自我价值从来都没有错,我们应该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只是别被估值影响了对自己的认知,毕竟不断成长的你被低估是必然的结果。
04
鉴于第一种商业模式为1份时间出售1次,那么是否有可以提升这份时间的效率呢(当然不是磨洋工)?答案是肯定的。将工作与自我成长由“串联”变为“并联”——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为自己打工。
“给自己打工”、“为自己做事”的人,自然对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身边也有许多人不计回报的工作(至少短期内不计回报),他们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不像样的工作根本拿不出手。
对自己的工作评判有两个标准:
一是对得起拿到手的薪水;
二是对得起自己负出的时间和精力。
“为自己工作”的文章看过不少(也曾有过鸡汤之嫌),自己也是这样工作思路的人,当发现为自己工作也有可能为自己衍生出第二种甚至第三种商业模式的时候,至少这个鸡汤是带勺的。
后记:两个很小的点的链接也可以让自己觉得很受激励,也许这就是学习与成长的力量,当我不再纠结于该怎么办?该重点学些什么?听从内心的召唤,问自己,如果当下只能做一件事会是什么?可能进展缓慢,也在蹒跚前行,毕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