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生病导致之前的思路断了,利用空闲时间把《他乡的童年》全部纪录片看完了,再重新梳理自己的视角。
后浪童书品牌后浪朵朵也在推广《他乡的童年》,我在后台留言:“正在看这部纪录片,边看边记笔记,感谢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以思考者的姿态引导我们反思。”这半年来我对一些读书大v,育儿大v陆陆续续地取关了,原因产生于对传播者的质疑,他们介绍了很多书,很多理论,不仅过度包装和商业化,还缺乏实用的方法和理念,我感到迷惑的问题依然无解。国内功利的教育机制导致焦虑常态化,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被携裹着向前,那么,在教育这件大而又大的事上,你是在做思考者还是传播者?
《他乡的童年》六部片子,分别是芬兰、英国、印度、以色列、日本和中国,我认为每个国家输出的教育观念有对立统一性,不知道这是不是周轶君策划时特意选择的视角,比如英国昂贵的精英教育和印度的贫民窟教育,芬兰现代教育观和中国对传统的新教授方法,以色列的个人主义和日本的集体主义,不是哪一个理念是优,哪一个理念是劣,而是需要思考,提取有用有益的为我所用。在纪录片中也有本民族对自身理念的反思,如日本篇和以色列篇的结尾,日本因为集体主义的压抑,诞生了催泪治疗师这样的职业,刚进入大学的这代人以后可能不会强制自己的孩子,不会不允许他哭;以色列反思的是,他们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作为一个闻名的创业国家,他们的创业公司难以发展壮大。
虽然不同国家采用多样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宗教教育,传统教育等等。但却有许多相通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殊途同归,都以如何塑造有自我价值的人,塑造会生活适应世界的人为目标。我特别留意了一些相通点:
鼓励思辨
思辨在印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最为明显,他们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不管是面对老师,家长还是高层次的管理者,没有什么可惧怕的,尽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挑战权威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并且,这和礼貌不冲突。在英国也有同样的课堂教育,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对艾略特的一首诗的看法,那堂课类似中国的读后感,不过我们的读后感总是会被归结为形而上的东西,而英国的小朋友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说诗人写这首诗时你觉得他在想什么。思考—表达—再思考—论述,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的孩子,怎能不独立又迷人呢?
以“找到自己”为教育原则
或者换一个说法,做自己人生的决策者。一位印度的父亲感叹:“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太不容易了”。而以色列Green start创业学校的创始人耶胡达奥尔说“这个地方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群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决定的人”。这应该是全世界通用的教育目标:知道自己站在哪里,愿意且有能力走向哪个方向。
在幼年学习宏大的词语
这一点我也会带着女儿学习,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是很实用的方法,比如她说我很愿意帮助别人的,我就会说你真善良,读绘本时也会灌输爱情,勇气,坚韧、信念这一类的词语。芬兰教师把这些词贴在教室里,尤其大大突出了爱;英国学校也是这样做;日本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做成卡片,以类似闪卡的方式带着孩子们读。不要去纠结这些词语孩子是否理解,教他们这些词语目的是让这些代表优秀品质的词语根植在他们的心里,点滴地内化为他们的行为。
带领孩子参与其中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总是家长或者学校制定规则,或者告诉孩子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芬兰、英国和以色列的理念是,孩子有权利参与自己的学习规划,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教师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不管是体育运动还是实践活动,都强调参与性及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而不是取得的成绩。我发现他们的课桌都不是我们这种排排坐形式的,圆形的,会议桌形式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人,与只能看到后脑勺相比,这种桌子更有参与感,更利于互动。
绘本家熊亮带着孩子们画《春江花月夜》也是一个让孩子参与其中的好方法,比起单纯地背古诗,画古诗确实需要在头脑里重新构思,诗意自然也在心中了。
自由和自然的教育氛围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也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实和自然”,这是日本藤幼儿园的设计理念,藤幼儿园采用圆形设计,草坪都是不完整的,孩子自己种茄子,洋葱,养马,产出的洋葱编成大辫子挂在门口,给孩子摸的感受的也是带着泥土的洋葱,让孩子光着脚在室外活动。
芬兰的数学课到森林里上,以色列有一种“共产”的学校,学校里有各种动物,教师还带者狗来上课,这并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会让他们更愿意呆在课堂上。
中国有个学校(记不得名字了)带着孩子们观星,种植诗歌里的植物,做风筝放风筝,自己做饭,也是在自然中学习。不得不提一句,中国8岁的孩子谈战国策,三国信口拈来,只能感叹这波后浪来的很猛烈。
全集看完后,私下最爱芬兰,其次是以色列。芬兰,就像我上篇文章说的,它是教育的理想国,皮亚杰新教育方法的完美实践,而以色列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太让我这个中国人感到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