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
最近的备课进入了困惑期。
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培训,也实践了一年半载,但是依然像在大海中游泳一样,看不到岸边。
记得刚刚刚开始实践时,啥也不怕,天天打了鸡血似得,有满腔热情去带班,用的方法大多数是照猫画虎——先模仿别的老师是怎么带这个内容的。带着带着,也能多少带入自己的东西了。
最开始,我对很多“理念条框”是深信不疑的,它们在我心里占有绝对的权威。可是最近,之前建构的某些信念开始被自己推翻,我开始询问更多的 “真的是这样吗?”
“真的是这样吗?东西还是那个东西,理念还是那个理念,变化的是我自己。 这是不是就是第七讲里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学习国学,要真正做到学通、学透,并且学以致用,就应该经历这三个层次的理解。首先是表面的理解,按字面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其次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要把古人的话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你的理解才能是准确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解古人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这样才能准确。”
醍醐灌顶。
这段话可以当作我的“学习观”。它是如此清晰的告诉我学习国学、学习知识的次第。首先是表面理解,在这个层次上,我可能只能做到照猫画虎了;然后是考虑进历史环境的元素,这样我能真正知其意;最后,再考虑对我自己的指导意义,这就落地了。也就是说,我需要先“认识知识”,然后“去深入理解知识”,最后“和知识产生深层联结”。
这个具体的指导方法,顿时让我的脑袋清明起来。期待自己有一天能体悟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七讲里,我还记住了一点,儒家提倡的修身,不光是要修道德,还要修世事功。“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又回到了那八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这个名词解释我是会背了,可是我还不怎么会用,还需要练习,这是我要走的路。常常出现的状况是,“一团乱麻”搅和在一起,别说了解他人了,连自己的“情”还没理顺。为啥?因为没有诚意正心,对自己的内在动机不清晰,因此有时候知道自己在自欺,有时候却不自知。
虽有困惑,但知道了这是必经的阶段,心也就不那么慌乱了。按照这些方法一点一点来,相信终有一日,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