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绿的桦树,粉红的金达莱……早春的气息刚刚做足,却眼瞅着就要迎来立夏了。
海边公园里,一位貌似中亚区域的外国留学生,上身只着件短袖衫,背着双肩包、踩着滑板潇洒而来。我给他亮出大拇指,他脸上洋溢着阳光,笑着给我回个大拇指。
路过废品收购站时,见老板娘正站在货车车厢上,肩上背着水桶,手握高压水枪,往脚下的废纸壳上面喷水。
路边停着辆白色轿车,车玻璃摇下一道缝,里面正有一只狗狗,隔着一个金属笼子,可怜兮兮地向外张望着,目光随着我的脚步而移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它了。它的主人多半是去钓鱼了,没功夫搭理它。
走到海边,我将手里特意带着的一块面包饼打开包装,揪下来一小块,捏在手里,然后将手臂扬向天空。
海面上漂浮的一群海鸥见状,立刻就有几只起飞,到空中一定的高度,绕一个弯,像飞机准备降落那样,对着我的方向慢速俯冲下来。
我瞧准机会,把握好提前量,手一扬,一小块面包饼便被它准确地叼在嘴巴里,扬长而去。
旁边的人们纷纷赞叹:“太准了!”我知道,他们说的并不是我。
岸边摆放着块纸牌子,上面写着什么文字。我感到好奇,就走到近前辨认,原来是:自取,螃蟹,15只/3元,提供塑料袋,扫码付款。
我这才注意到,旁边一个黑色塑料箱里,装着一堆小螃蟹,看上去挺鲜活,有的还在不停地动,应该是现场捕获的。
关注了几分钟,没看见一个人去扫码付款领螃蟹。一只风筝远远地飞翔在高空,一架飞机恰好经过,让人不禁担心会不会撞到它。
地面上,一位小伙子正在摇着手中的线盘,往回收它。他的装备很规范,腰上还绑着根安全带,拴住线盘,防止其被风筝给带走。
目测一下,那纸鸢距离地面,至少得有一千米。
“收下来得个半小时吧?”我忍不住好奇地发问。
“不行,一小时也收不回来,我都收两个小时了!”小伙儿一脸苦笑着回应我。
一个小时三千六百秒,平均回收一米需要五秒,一千米需要……我竟然在心里默默计算起来。
回想起小时候放风筝,那风筝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比如今的风筝自然要简陋许多,可我们的风筝飞得却一点儿都不矮。我们那时用来缠绕风筝线的,也不是现在的圆盘,而是自己做的线拐,即在一块长方形木板的两头,分别钉上一根细木棒,其中一根向左余出约十厘米,另一根反向亦然。施放或回收风筝时,一只手握住一根木棒,便可以摇动线拐。
用线拐来回收风筝,肯定会比线盘要快很多。当然,那也会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