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回想仅仅3年前的这个时候,拼多多这个名字还默默无闻。谁能想到今天的它已经是拥有近3亿用户、月GMV100亿以上的庞然大物。作为一个电商平台,从创立到拥有3亿用户,淘宝用了5年,京东走过了整整10年,而拼多多只用了3年不到!如此迅猛的增长,难免引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拼多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依靠真正的创新取得领先,还是凭着游走灰色地带获取暴利?我们真的有必要深究一下。
对于拼多多这个新型的电商平台,社会上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一方面,几亿人群每天都在乐此不彼地用拼多多拼团购物,把自己所需要、所喜欢的好物买回家。但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声音在大声对拼多多展示着质疑和责难。舆论对于拼多多的质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上:
1. 将拼多多平台上产品的“低价”,等同于“假冒伪劣”。
2. 在拼多多平台上销售的货品,都是上不了其他电商平台的“次品”。
3. 拼多多上不少爆款产品动辄七八十万的销量显得“不正常”。认为平台上的砍价以及“一分钱抽奔驰”之类的活动很有欺骗性。
在互联网世界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的今天,特定条件下任何一个声音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各种难辨真假的消息,以及某些用户确实在购物中遇到的不理想体验,互相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负面效应,一时间对拼多多进行指责几乎成了政治正确。可是网上的这些质疑,到底有多少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又有多少是猜测乃至于臆想成份居多?
让我们回归事实,从电商最基本的“人、货、场”三要素来仔细观察,看看拼多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以及为什么几亿人会如此热衷于使用拼多多的服务。
人的因素:低客单价,是数亿用户的选择
众所周知,拼多多与传统的电商平台都不一样,有“社交电商”的属性。拼多多的起步和发展,与微信平台密不可分。从两年多前开始,我们频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见到各种拼多多购物链接,这都是朋友们在体验过购物的快乐后分享过来的。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社交推广方式,让拼多多这个APP迅速获得口碑和用户群。从名不见经传的新创平台,迅速跃升为3亿人都在使用的超级电商巨头。
这种扎根于社交的特点,让拼多多平台上的货品逐渐形成了客单价较低的状况。部分舆论质疑的“低价”,实际上是用户的选择。与淘宝等传统电商相比较,拼多多的用户是真正的大众群体----淘宝的买家来自于手淘的大约1.9亿日活用户,而拼多多的消费者,却来自于微信高达8亿的日活用户。
大众消费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价格敏感。拼多多给消费者们带来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与朋友、家人、邻居等发起拼团,以较大的采购量换取商家给予的较低价格。实惠与乐趣,是拼多多如此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种由拼团集中采购带来的低价,在一些人习惯性的思维中,却与“假货”联系在一起。低客单价一定意味着假冒伪劣吗?
实际上,拼多多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上,与其他电商平台并无二致。平台不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打击假冒伪劣产业链,而且已经能够在推动全电商行业采用AI人工智能、图片识别等技术来打假。
拼多多在打假方面的力度与诚意,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商家的认可。拼多多并非部分舆论所描述的那种“假货横行”,而是诸多知名品牌正式入驻的购物平台。像网易考拉、丰趣海淘等电商平台以及国际大牌德运旗舰店、好奇官方旗舰店、BLACKMORES官方旗舰店、Nestle雀巢官方海外舰店、惠氏官方旗舰店、百事食品官方旗舰店、高洁丝官方旗舰店等知名品牌方早就入驻拼多多。最近网民们更是欣喜地获悉,雷军已经高调宣布小米正式入驻。
平台的低客单价也绝非依靠假冒伪劣产品,而是以团购模式的大采购量来支撑的。
货的因素:拼多多与淘宝的商品,实际是同一盘货
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品,因为客单价较低,近段时间来被部分媒体质疑其为“假货”,或是“上不了其他电商平台的货”。但我们要明白,平台对于是否允许商家开店,是以其合法合规材料和资质为依据的。真正认定一款商品是否“假货”,必须、也只能由品牌方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来予以认定,这一点不会因为媒体的质疑就能成为判定依据。
至于拼多多上的商品是不是 “上不了其他电商平台”的货?普通消费者们没必要盲从部分媒体的偏向性报道,只需一个简单步骤即可判断真伪:----直接上淘宝等电商平台搜索一下,是否有同一款产品即可。
有人认为,现在电商平台正在呈现出对商家进行“二选一”要求的趋势,所以能在这个平台销售的商品肯定不能上另一个。实际上这是个误解。这种“二选一”的格局,主要针对的是头部商家。而最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普通商家是没有这个“待遇”的,由于阿里2013年封杀微信造成的“流量墙”效应,这些普通商家只能两边开店。现在的事实是:拼多多与淘宝上的大量商家,实际上供应的是同一盘货。
场的因素:拼多多爆款低价的原因,以及动辄几十万销量的由来
在令人羡慕的快速成长过程中,拼多多还有一个极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平台上的爆款产品往往会出现高达几十万的销量。这让传统电商平台的经营者极为震撼。部分媒体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也据此做出了种种猜测式的报道,质疑拼多多这种超高销量“不正常”。
实际上,这是对传统电商平台内情的不够了解、以及对新型社交电商模式根深蒂固的偏见造成的。
拼多多CEO黄峥在一次访谈中,对这种偏见做了精辟的描述。黄峥认为,传统电商已经习惯于将消费者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这样的等级,他们的平台销售越来越注重所谓的“一线”消费者。
就像部分城市人喜欢用“北京五环”这样的地域划分来区别人的尊卑一样,有些传统电商只把眼光定在“五环以内”的“一线客户”,却对更广大的消费者群体视而不见。这就是他们平台的商品销量始终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比如,阿里系的最大流量来源手淘,近年来就已经被人为地切入了“五环内”。在传统电商的经营模式下,手淘的商品展示采取的是“搜索逻辑”。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就无法被用户知晓,缺乏营销经费的普通商家只能被层层“深埋”起来。反之,愿意大量投入广告宣传从而让消费者知晓的商家,又会因为费用高昂而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客单价。这就造成了手淘平台上的商品,客单价缺乏竞争力、销量很难提升的现象。
而拼多多的做法却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新型社交电商的模式下,商品的曝光都是采用社交分享方式来进行。较低的营销成本加上大量接触潜在买家的机会,在拼多多上很容易形成“新爆款露出”链路。这这样的模式下,拼多多上爆款商品动辄七八十万件的销量就成了常见现象。
安居于“五环内”的传统电商平台以及部分相关媒体们,面对拼多多常见的爆发式爆款销量,更应该做的是反思自己的经营模式并采取措施改进,而不是用“友邦惊诧”般的言论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
可见,从人、货、场这电商基本三要素出发去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到拼多多发展如此迅猛的真正原因:与传统电商相比,拼多多的流量成本远远低于他们。有了低流量成本的优势,拼多多平台的客单价自然就能做得比传统电商更优惠。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拼多多作为带有颠覆性的社交电商平台,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在为电商领域带来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必然面对的非议、责难、乃至于打击做好了准备。天道酬勤,世间自有公断----这是古训,也是拼多多的态度。
来日方长,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