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成了当下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焦虑。
身为父母,竭尽一生给孩子最好的资源,生怕孩子落后半分。
尽管如此,孩子们依然像十只手指一样,有长有短,相同教育机制下的孩子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教育结果。
那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
在平等的教育机制之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本身的“优势”。一个人的优势等于一个人的天赋才干加上后期投入。而后期投入就是需要我们对自己本领进行刻意练习。
在各专业领域中,不难发现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自己的天赋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但也有理论说,在某个领域刻意练习或者时长达到一万小时,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特长。
我们每天都在讲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演讲。我们每天都写成千上百个字,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都是书法家。有人喜欢听音乐,但听一辈子也未必可以成为音乐评论人。
我们总是专注自己做了什么,而并不在意自己做得对不对。比如会说话不代表可以上台演讲,每天听音乐并不代表我们对音乐独具鉴赏力,即便达到一万小时,也未必可以成为我们优于他人的地方。就算针对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如果没有刻意的训练,通常也无法成为专才。
天赋和刻意练习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走刻意练习之路还是天赋启发之路?
其实,不难理解,天赋和刻意练习的组成,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优势,而发挥我们的优势就可以拉开我们和别人的差距。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发现了他所擅长的领域,就可以挑选一个领域刻意练习,变成孩子的优势。那对于我们这样的成年人,没有思考过自己天赋的人群如何做?沟通能力、共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商、自我控制力、管理能力等等都是职业所必备的技能,即便没有发掘自己的天赋,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练就自己的职业基本技能,变成自己的硬本领。
教育之路,应该是建立在天赋启迪,再加上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一个人最大的优势。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知道刻意练习有用,却做不到呢?
第一:资源限制
当我们想要刻意练习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然而我们往往会被生活牵着鼻子走,生活敦促着我们消磨一天又一天,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没有深度的思考,往往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阻碍。不妨思考下,你有想要刻意练习的才干吗?如果有,那就开启行动力。
第二:努力限制
每天活在工作、家庭的两点一线中,我们的精力非常有限。往往在我们想要努力的那一刻,都会迎来当头棒喝,有工作就行了,还需要那么专业做什么?这又成为阻碍我们刻意练习的障碍,不知不觉我们又成了大家眼中的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公司里,也无法成为引领者。
第三:动机限制
刻意练习极度枯燥,大脑机制设定了人类是“认知懒惰”型的动物,一旦有更便利的捷径可寻,没人愿意走一条辛苦的路。
三个限制,在成长的路上足以甩掉一批人而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路径。
成功没有捷径可寻,当然成功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关键之处在于,如果你想拉开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成为专业的人才,至少要走上刻意练习这条路径。选择一个自己可以拓展的天赋,刻意练习成自己的优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同样,给我们的孩子也创造同样的可能性,助力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