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祖籍山东琅琊,移家光州固始(今河南)。唐中和元年(881年),随王绪渡江南下,进入福建,竹林兵变后,奉长兄王潮为帅,唐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王审知率兵攻占福州,后王潮死,王审知继任,封为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为闽王。
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后梁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联姻结好,整顿吏治,用人惟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当时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倓,徐寅等纷纷来归,王审知都予以礼用。
一:王审知重视教育,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
二:采取轻傜薄赋,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三:兴修水利,扩浚福州西湖,福清,长乐海堤,连江东湖,
四: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茶叶二三万公斤。
五:王审知很重视商业,外贸,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六:王审知撤除关卡,免除苛税,由是贸易额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使福建成为全国比较稳定繁荣之地。
七:王审知两度扩大福州城池。修建罗城和南北夹城,面积比旧城扩大七倍多。
八:王审知笃信佛教,兴建佛寺200多座,还铸造大铁佛,用金字缮写四藏经送入开元寺。民众誉他为开闽王。
王审知去世后葬于福州北郊,后移莲花山麓,闽王祠佐于福州庆城寺东的闽王故第,闽王祠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修,改称忠懿闽王祠,内立唐天佑三年(906年)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是全国四大名碑之一,被称为福建第一碑,每年立春,福州郡守率僚属在祠之东墙嵌有乞土胜地碑前举行乞土仪式,取泥土制春牛,发动春耕。厅上塑立王审知像,同时陈列由闽王墓出土的王审知及夫人的两方墓志铭,以及有关文物与介绍王审知政绩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