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孩子共情,你做得怎么样?
4日晚上冒雨在洛阳焦点父母课堂聆听了刘琳老师的课《倾听与共情》,先讲了倾听,并讲了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见焦点课件图1)
及实现高层次倾听的方法(见焦点课件图2)
重点是讲了共情(见焦点课件图3)、共情的作用(焦点课件图4)、共情中常犯的错误(焦点课件图5)、与孩子共情的四个技巧(焦点课件图6)等心理学知识,使我等受益非浅,顿开茅塞。
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共情并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刘琳老师这节课重点讲的是共情,下面我们就刘老师讲的、我书上看的及理解的来和大家聊聊与孩子的共情。
1、共情是一种能力
和孩子相处的时光里,不全是欢声笑语,小家伙们也会时常哭闹,发脾气,情绪失控,这样的场景对于任何父母而言都是棘手的,如何安抚孩子,帮助他们控制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育儿的书籍里都会提到“共情”,专家们认为面对孩子失控的情绪,大声喝止或者不理会的冷处理都不是好方法,而“共情”也许是最佳的选择。
有一个例子:
“你怎么看起来有些不高兴啊?”
“老师今天表扬佳佳了”
妈妈大概明白自己有些争强好胜的孩子为何难过了
“是不是因为老师没有表扬你,所以你就不开心了?”
“恩,我再也不喜欢老师了!”
“欣欣一定是认真做好了,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老师却没有夸奖你”
“是啊,我就是举手慢了一点点,下一次我一定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表扬我了”
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就需要我们凭借经验和技巧给予正确地引导,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让他们明白对待问题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高高在上的说教往往是低效的,让孩子自发地选择才是最好的。
2、共情必须有爱
孩子心思很敏感,能够感知到大人的情感,如果只是虚情假意的使用共情这个工具,而非真正的感同身受,孩子很容易察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了。真正的共情只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才会关注他们,理解他们,这是任何其他动机无法替代的。
当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爱,他们也会学着去爱,爱别人从来都不是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是在被爱的过程中学会了爱人。我们爱孩子,孩子会学着爱我们;我们爱这个世界,孩子也会学着去爱这个世界,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爱是共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情感投入的共情只是工具,破绽百出,带着这样的面具是无法走入他人的内心的,也就无从谈起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了,所以说共情从来就不是个工具,而是源自真实情感的表露,在这个基础之上,辅以正确合适的技巧,才算是具备了共情的能力。
3、共情的重要性
智商和情商,每一位家长都如此看重,对于后者,我们的理解可能多少偏差和狭隘,可能你会觉得孩子懂礼貌,守规矩,谈吐得当就是高情商的表现,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情商涵盖的内容很多,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划分,将情商细分了十二个领域的能力。
其实可以粗略的概括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这里说的“人”,除了别人,也包含自己,所谓情商,既是我们与他人相处之道,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和掌控能力。情绪控制又是情商能力的基础,包含:认识自我的情绪,控制自我的情绪,利用自我的情绪和感受他人的情绪。
人类社会存在永不停息的社交活动,没有人可以作为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体存在,而与人来往最为复杂之处就在于人情绪的复杂,微笑的人不一定是开心的,哭泣的人不一定因为伤心,沉默的人不一定孤僻,喋喋不休的人恰恰可能因为寂寞,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就无法建立最底层的信任,每一个人都愿意和懂自己的人交流共事,每一个人也都渴望自己变成可以正确解读他人情绪的人,所以共情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源自孩童时期。
比起知识,学会情绪管理,进而提升自控自律能力,提高社交技巧,才是低龄儿童最需要培养的能力。遗憾的是这最为重要的能力,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虽然我们也重视孩子开心还是难过,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孩子在笑就好,在哭就哄笑,只是固执地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即便有情绪波动,也是幼稚和转瞬即逝的,其实不然。
用共情的能力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从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诉求,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以我们为榜样,慢慢演化出共情的意识和能力,并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简单却极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中。乐他人之所乐,悲他人之所悲,能敏锐地洞察他人的情绪,能学习换位思考,懂得体谅和慰藉别人,进而约束和选择自己的行为,以求为他人带来更多的欢乐,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一定最受欢迎,且终身如此。
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