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66年始至1977年结束,历时十年有余。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遍布祖国各地,几乎涉及城市的每个家庭。当时的口号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整个知青群体上山下乡时,几乎年龄都在16至18岁左右,在韶华的年龄里,带着满脸的稚嫩,开始了蹉跎岁月的生活。当时所受的苦,挨的累,遇到的困难,其中万般滋味只有当过知青的人知道。正是这样的磨炼,才使这代人成长,成熟,以至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成为最有担当的一代人。
如今这代人老了,最小的也六十有余。虽然夕阳晚霞,却仍然活跃。
在我的故乡科尔沁草原,活跃着一支知青队伍,互相称呼为同学。这个群体起初由胡亚兰等几名知青发起,没多久,便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到七百多人,遍布几省。这个群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天都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彼此关心,温馨而快乐。
群体中亮点让人目不暇接,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报导组,阵容庞大,这些人都是逐梦而来。
先从舞蹈队说起,舞蹈队由牟芬副团长执教,带领着一群既没舞蹈基础、年龄又在60岁以上的老人学习舞蹈,自编自导,其中之难、之苦、之累可想而知。没有合适的场地,她们就在画苑的地下室,辽河公园的大坝上练舞,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炎热的夏天,有的队员紫外线过敏,有的脚下打起了血泡。这些她们都全然不顾。她们自带午餐,没有怨言;起早贪黑,不言苦累。团员们戏称这是“魔鬼训练”,实则是理想和信念支撑她们如此坚持。
春去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知青舞蹈队自导的《祖国之恋》、《我们的中国梦》、《绣红旗》等舞蹈,多次登上通辽市大型晚会舞台。今年七月份《祖国之恋》和《我的中国梦》参加全国知青网组织的东北三省一区(内蒙古通辽市地区)查干湖赛区比赛,获优秀奖。短短七个月,参加20多场演出,公园社区,到处留下了她们演出的身影,影响广泛,深入民心。舞蹈队不但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表扬,也引起多家媒体关注,刊登报道。目前,她们又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民族一家亲》、《芦花》、走秀等春晚节目,期待精彩再现。这支胜似乌兰牧旗歌舞团的舞蹈队,像一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尔沁草原上,成为科尔沁草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知青群里,大家都在传扬着一名音乐老师的事迹。她叫郭敬茹,六十三岁,是100来人合唱团的老师。虽然丈夫有病,但她克服困难,每天讲课近两小时,终将《不忘初心》、《歌唱祖国》、《共筑中国梦》、《我们的活充满阳光》、《我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祖国颂》、《中国知青之歌》训练成整齐划一的大合唱。悠扬的歌声,响彻科尔沁大地。而合唱团的这一百来人,大都没有声乐基础。
今年8月19日,一百三十三名知青带着不忘初心的情怀,驱车来到了盘锦“知青纪念馆”。大家看到了那灰砖瓦房(好像是曾经的旧公社改造的),围墙上的标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幅幅与社员在一起劳动的壁画,以及那些曾经使用过的旧马车、旧拖拉机、旧卡车和旧农机具。这些熟悉的场景开启了每位知青的记忆之门,大家的心情都不平静起来。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过往的感觉涌上心头:“平凡岁月不平凡,朝踏露水晚披霞。粗粮果腹葱拌饭,夜晚跳蚤伴你眠”。这次红色之旅使每位知青认识到:生命当坚强!珍惜眼前,快乐幸福过好晚年!
知青们背后的故事,也值得写上一笔。群里有十几个人,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工作者,他们不计名利,辛劳工作,服务在一线,跑场地,甚至自掏腰包,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周到细致,其精神令全群人敬佩。
知青群里感人事迹,不胜枚举,仅此以点代面,就足以看出通辽知青群的知青精神。正因这代人经历了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才变得如此坚强,自信,永不言败。愿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永无止息!
王玉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