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老师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我常常问自己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该从何处下手。
在几年的观察中,我发现学生的问题应该回到家庭中去寻找打开心结的钥匙。上一学期,我遇到了几个典型的案例,更让我确定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首要课程。父母有效的陪伴,才能让一些青春期不良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者得到妥善的处理。
今天我和大家探讨的就是在案例咨询的过程中,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我觉得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虽然我们的孩子现在大多是在小学,但是,将来他们会面临初中或者高中那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现在了解一下可能会有一些帮助,有助于我们提前做好预防,就好像打防疫针。
好,今天我给大家讨论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说心的教育要从陪伴开始。第二,我会给大家说两条如何陪伴孩子才是有效的建议。
第一条心的教育,从陪伴开始。我们学校有一个叫凡凡的初二男生,他进入我的视野,是因为有一次她的母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向我诉说了很多很多之后,提出希望让我能够给他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她这个话语中的满是焦灼,愤怒,还有埋怨,甚至因为儿子被气得想过跳河……
很显然这位妈妈并不太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和原则,但是她迫切的需要却让我对她的问题正视起来。通过和凡凡的父母还有班主任的交流,我知道这个凡凡小的时候表现非常好,甚至在班级的前五名。但是进入初中以后,由于暑假参加了一个补习班儿,可能是受一些孩子的影响,沉迷于游戏,进入初中以后,情绪管理能力非常的差。
经常会因为小事就和妈妈发生冲突,而且他的爸爸也常年在外地打工,只有妈妈全程的陪伴着他,他也非常的没有时间观念,玩起手机来,尤其没有节制。因为玩手机玩的太晚,经常会耽误第二天的上学。而且还不听父母和老师的劝,我行我素。
因为多次沉迷手机影响上学,所以根据学校的纪律就要求他回家反思。而他一回家就不愿意再来学校了。
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自我中心、任性的准问题少年的形象。我们一定不希望我们的孩子也成为这个样子,对吧?我们知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最着急的人自然是父母。
自从得知了儿子出现这种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后,凡凡的父母就经常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一直奔波于找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心理老师之间,让我们来帮忙教育她的孩子。
但是我自始至终没有能够见到他的孩子,因为他的儿子拒绝接受所有来自身边的关心和帮助,依然我行我素,在我和他的母亲交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哎呀,我的孩子本质是很好的,是我们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现在的情况。以前忙于工作疏忽了对他的关心,基本上都是随他自己。
可是现在我都辞掉工作了,专门来照顾他处理他的问题,但好像已经晚了……”。这个妈妈的语气里透露着满满的后悔,无助,还有伤心。可是作为心理老师,我除了给她充分地倾听、理解和支持,向她讲清楚心理咨询的原则和作用,给一些简单的建议之外,一时间我真的很难帮助她解决实际问题。
可是看着这位全职陪伴孩子却束手无策的母亲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教育过程中该怎样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现在很多80后90后都已经成为了父母,他们是在激烈的竞争和社会迅速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追求。
成为父母以后很多人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直接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祖辈们也非常的乐意照顾可爱的孙子。但是我们知道爷爷奶奶的爱永远也无法替代父母的陪伴,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和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和分离焦虑的处理,会经历很多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会遇到很多属于他们人生的第一次。
而这些都是需要最亲近的父母和他们一起去面对的。除了祖辈的爱无法替代父母的爱以外,隔代教育中的溺爱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大多数爷爷奶奶的心中,可能是有一种愧疚的心理的,小时候对他们的爸爸妈妈要求太严了,所以呢,现在就对孙子要求的稍微松一点儿。为了满足孙子的要求就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会义无反顾的。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自己身边很懂事,但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呆久了,一个个都变成了“言出必从”的小王子和小公主。这样的孩子如果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习惯带到校园里,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像凡凡那样的不听管教、我行我素,甚至是出手伤人的小霸王。
所以呢,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我自己的深切体会就告诉我们,作为年轻的父母,不管我们的工作有多忙,不管压力有多大,既然我们决定了让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请做好陪伴她一起成长的准备。
因为你的陪伴对孩子是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即便是有些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离开家去外面打工的父母,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手机,通过微信、电话等非常便捷的通讯工具来弥补我们空间上的隔离,这个方法,我想大家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