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洞穴寓言】吗?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段和别人的对话,就是非常著名的【洞穴理论】:

“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的,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最初他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也会不适,甚至认为影子较之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口,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以至于什么也看不见;最后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说真的,对于这个寓言,我一直都很懵懂。我很好奇当囚徒挣脱枷锁与镣铐,发现所见的影子全部都为虚幻,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是气愤自己一直都生活在谎言中?还是庆幸自己终于发现这个谎言?有没有想过将这个谎言告诉所有的囚徒?

可是我们终究不是这个挣脱枷锁的囚徒,永远不可知晓他的心理活动。但我们知道的是,他确实走出了洞穴,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被强光刺瞎了双眼,然后回到了洞穴,再次成为囚徒,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他连墙壁上的影子也看不见了。

我想,如果他处于我们生活的年代,他一定明白一个常识:人的眼睛在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之后,见光时一定要蒙一段时间,让眼睛逐渐适应光线,就可避免灼伤眼睛了。那么他就可以在走出洞穴的时候保护好眼睛。

然后,他能慢慢地看到身体在水中的倒影,继而能看到曝露在阳光中身体,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这时,他处于一种真实的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原来的信仰和生活。但是,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又必须花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而我们到底应该走出洞穴,还是回到洞穴呢?

正如柏拉图试图告诉我们【“洞外虚无,洞内负重。回到洞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洞悉了洞外的虚无现实再回到洞内。洞外是不辨方向的一片缥缈,洞内是不可自明的负重前行……事实上,洞外、洞内尽管轻重各异,但都不可承受”】

有点类似于现实和梦想。现实是平淡的,梦想是诗意的。屈服于现实,然后负重现实的苟且,这是一种活法。计算梦想的概率,在负重中赢得头奖,这也是一种活法。

不能说哪种更高明或高尚。有人想两种兼得,有人想身份互换,但终归无法承担负重......

我们就好比洞穴中的囚徒。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渴望走出洞穴;对未知事物的无知,危险与恐惧让我们止步于洞穴。大多数的我们贪图洞穴里虽然枯燥但安稳的生活,可又妄想洞穴外新奇而刺激的世界,最后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活,面临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每次选择,不外乎留在洞里,还是走出洞穴。就好比旅行,有人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靠谱又安全;有人喜欢去鲜为人知的地儿,隐秘又冒险。有人选择保守的跟团游,有人喜欢高端的定制游,有人挑战徒步游、自驾游。也许沿途所见风景相同,但体验与心情千差万别。

但终归,无论是留在洞内,还是走出洞外,我们都要负重我们的选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通过这个寓言,柏拉图告诉我们:真理、正义固然难求,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追求,放弃这一彼岸意识。反之,柏拉图也不忘提醒...
    见龙在田1阅读 7,983评论 2 1
  • 文/王永刚 细数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哲学著作,首推《理想国》。千百年来,这部著作在政治哲学领域,在哲学爱好者心中的魅力...
    律途悟语阅读 12,265评论 0 9
  • Lee公子 2017年3月12日 于上海(古往今来所有伟大思想家都认为精神能量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而所谓物质世界不...
    Lee公子阅读 19,285评论 0 5
  • 文/泥璐 世上只有爸爸好, 没爸的孩子像根草。 有了爸爸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 01 从小就知道,我口中的儿歌和别...
    泥璐阅读 2,967评论 12 17
  • 人生有5个阶段,读书-工作-结婚-为母-奶奶,而我12.19正式步入第3个阶段。 最近一直忙东忙西的事情已经告一段...
    書雅阅读 4,993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