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作者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
诗解
⑴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指张九龄,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⑵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⑶自顾:自念;自视。
⑷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⑹“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
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
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诗韵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张少府的作品。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
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理想落空,归隐何益?
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
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
尾联诗人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
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神韵”。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