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对“圣母”一次还没有那么多谩骂时,多年以前,我还以为圣母是多么伟大的褒义词。能被冠以这个称号的人,一定足够善良吧?
走在大街上,看到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乞讨的老妇人,会忍不住掏出荷包,贡献一两分;看到受苦受难的小动物,禁不住泪眼朦胧;面对别人的苦苦哀求,自己即使再难受也要舍身解救他人,并且时常被自己的行为感动。
听过很多关于爱的故事,见过很多以为可以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姑娘。
对方家庭越是糟糕,她们却越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人人避之而不及的火坑,对她们反而有着谜一样的吸引力。
旁人看来很简单明了的选择,她却无力逃脱。
以为自己背负着多么重大的使命,责任感过强,莫过于圣母病了。
从这一的感情中跳脱出来,对她们而言犹如断肢般疼痛,无法忍受这疼痛的人,便被一团乱麻缠住。
即便她们最后艰难地跳出火坑,也容易轻易地上了道德绑架的当,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我谴责。
同情着实是一种奇妙的情感。
博弈心理学上将“获得同情”定义为一种高明的心理控制手段。对于用“可怜”操控他人的“无辜者”来说,对他们施与同情,就等于对他们无条件投降。
因为产生同情的时候,人们是毫无防备的,情感最被人操控的。正是如此,双眼才容易迷糊,为人所利用。
乞丐,尤其是假乞丐,会刻意展示或真或假的伤口,以博取他人的同情。
乞丐最喜欢伤口,乞丐最害怕愈合。
因为伤口便是他们赖以生存唯一的资本。
想要获得同情的人,逢人便贩卖其遭遇,因为这样轻易就能俘获旁人的支持,即便最后未能如愿,他们也拥有道德高点的至高优势。
圣母心过剩的人往往最易上钩。哪怕最后酿成悲剧,也不过是被解释为“好心办坏事”。
对这上述种种物质和精神乞讨者,不要花精力拯救他们,教育他们,感化他们。
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就是放弃,隔离,甚至是惩罚。
抛却“圣母心”,远离“责任感过强症”。他人成长中提升他和弥补他的义务,不需要你去过分承担。
拥有这个能力,则在其他领域,几乎不可能上各类道德绑架的当,因为你知道,这世上多得是人已成年心却仍旧无法对自我负责的人。
但最后你会发现,同情没有用,同情解决不了问题,同情最终也会化为愤怒,甚至有想要暴打对方一顿的冲动。
因为,明明是,他只配过这样的生活。
所以,以此为戒,我也会灭了我那圣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