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二十八品: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大约可分上下两部分:大致是上半部讲个人修行,由善男信女修行至阿罗汉果(涅槃),属小乘;下半部讲得阿罗汉果后发弘愿,成为菩萨普度众生,得无余涅槃,为大乘。
简单说:个体修行完了,还要帮助大家修行。佛祖老师在《金刚经》第三品给我们挖了个坑: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这句话里有个话外之话:众生皆涅槃才是无余涅槃。
28品属《金刚经》下半部,所以这里的主角已经是菩萨了,而不是上半部的善男信女了。修到了菩萨,自然该放下的都放下了。但这里菩萨却还有钱财可布施,个中原因下一章再作讨论。
这28品主讲的是菩萨的法布施,财布施只是佛祖老师拿来作对比用的。修得阿罗汉果后,发弘愿要去普度众生,从而成为菩萨。要普度众生,自然要弘扬佛法,就得去法布施。
这里的法布施,重点在受者这一头,重点在传播,至于菩萨自己这边,应该是早已放下。而拿来做对比的财布施亦是一样。
正因重点在受者这一边,所以这里不称福德,称功德。什么是功德:功劳和恩德。很明显,佛祖老师是说:法布施比财布施对于受者来说好处更大,更重要;所以施者一方的菩萨才会功德更胜。
因为对于财与法,在菩萨心中早已放下,所以财法布施对于菩萨来说是没有福德的。因为菩萨早已降伏其心,让心回至本处了。
但从菩萨的涅槃,到众生得无余涅槃修成正果而成佛,其间终究有一线差别在里面的。细究起来,也终归是有福德在里面的。这个福德要说明白就比较复杂了(本篇不作展开)。
所以佛祖老师很重点地关照了一句:不应贪著。菩萨还会贪著吗?会的!
菩萨对于自身,自然不再有贪著,但对于众生,却有贪著的可能。普度众生本就是个目标追求,易生执念。我度了几个了,还剩几个没度,我要争取再多度几个!
放下众生皆入无余涅槃的想法,不生贪著。没有了涅槃与无余涅槃的差别,自然就不受福德。
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行得通:菩萨受福德,因其不受福德,是故说菩萨受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