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比,对比,类比。事有比,指在和对方沟通时,要想将一件事简明扼要地表达清楚,就需要将另外一件类似的、为人易知的事和这件事对比来解释;说服对方时,要想让对方快速接受你的说法,就需要将一件类似的、为人易知的事和这件事对比来说理。这件用来对比的事本文叫作“事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命名,后文在涉及命名时不再写为“叫作”,而写为“谓之”)。
上一段内容你看得仔细的话,就会发现本文对“事例”做了两个限定:一是类似的;二是(为人)易知的。为什么事例要类似?这个问题你肯定知道,就不必多说了。事例易知就是要让对方容易地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或说的什么意思,例如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之事、你自己或身边人经历之事。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事。邹忌要做成一件事,即说服齐威王接受大臣的谏言。邹忌分别问妻子、妾、客人,他和徐公相比谁美,得到的回答都是他更美,尽管他们都知道实际上徐公更美。邹忌有不足,但其会因为其妻偏爱他、其妾畏惧他、其客有求于他,而不对他说真话。邹忌直接对齐威王言明这一点,给齐威王营造了“他被蒙蔽”之象,随后直接言明齐威王因身份地位更高被蒙蔽得更严重。事例营造的象往往用来对比说理(解释)当前之事,此谓之“象中有比”。
(说服部分原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沟通或说服的过程中,有时你想表达的意思简单明确但不方便直接说出来,或者想表达的意思复杂模糊且不容易直接说出来,就需要借助一个形象间接(巧妙)地说出来。例如现在局势很危险,你想说服对方赶紧采取应对措施。但到底有多危险呢?对方不知道。危险和大象不一样,不会让你脑海中浮现什么形象或场面;危险和动物一样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你需要想一想才会有什么形象或场面。而当“危险”两字夹在一句话中时,对方基本不会在听完你的话后专门对着这两字想些什么。所以说,你只告诉对方危险不够,你要告诉对方现在形势危险得就像堆起来的鸡蛋一样随时就会倒下碎蛋,就像从桌子上掉下来的手机一样立刻就会落地碎屏。此对比谓之“比喻”。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所以,类似危险这类抽象的、表示程度的意思,如厉害、冷漠、大、高、美丽、恶毒等,往往需要用比喻的方法以象尽意。例如,危如累卵、轻如鸿毛。这类比喻中会涉及到某物的形象,此谓之“比中有象”。
总而言之,在一句话中象比往往同时存在,我可以从对方言中的象比了解对方之意(我入对方出),对方也可以从我言中的象比知晓我之意(我出对方入)。而象比是人的形象式思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许富宏.鬼谷子研究[M]
[2]西汉.刘向.考订整理.战国策-齐策[M]
[3]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