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从60年代初从外地回来的,具体时间没人知道,反正是1964年在石罢有了我,之后慢慢融入了本地的生活。
父亲刚刚回来,因为成份不对,各种事情并不顺利,他于是找了一个叫六一的朋友,据说跑了很多次,才把自己的生活安顿下来,并且还创办了石罢村的卫生室。
母亲是外地人,才回来的时候,她还不太习惯,她在她老家的时候,58年大食堂时是个帮厨,她很勤劳,很会照顾人,我听说,那个时候都饿得不行,不是母亲从大食堂里拿点剩饭剩菜,家里人会饿死的。
有一次,她到我们生产队里去领粮食,生产队长太云给了她50斤麦子,没想到,家里孩子多,不到两个月都吃完了,又去领时,太云说,我给你那粮食,是你们家按人口一年的,不是两个月就来要的。
那个时候粮食很重要,据我母亲说,当年我最小一个妹妹,为了分到粮食,父亲提前给她打了一针催产素,因此早生了两个月,才分到了粮食。
小妹一听可生气了,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因为小孩子不直接吃粮食,大人可以吃得饱一点。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这一生应该盖了六轮房子。
第一轮房子是四间厦房,这应该是父亲刚从外地回来的时候盖的,是我们家主要的居住房间,这房子在1994年拆掉,保留了我童年的所有记忆。
我在结婚的时候,还是住在这个房子里,足见这套房子的经久耐用,但这套房子是土坯墙。
第二轮房子是一个小二楼,因为姊妹多,这套房子应运而生,下面一个房间,上面一个房间,下面住人,上面搁些杂物,这套房子是土坯和砖混用,大部分是土墙,有一个小楼梯,二楼还有个小窗户,我可以爬出去到一个小门楼上玩耍。
第三轮房子是后面的大二楼,这是在1978年盖的,梁上还写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八个大字,最初诊所就在下面一个小房间,后期我奶奶居住,而我从洛阳瀍河医院回来的时候,在二楼那个大房间居住。
盖这座房子的时候,我父亲叫了石罢村的几乎所有能工巧匠,因为盖的时候,意见分歧,两个工头差一点打起来。后来那几个工头都成了方圆左近最出名的包工头。
这套房子,表面上用的砖,但实际上为了省砖,有的地方建的不是二四墙,而是一八墙,两座大山最奇怪,因为两个邻居是土墙,因此也没有动。
直到现在,这套房子仍然在那里矗立着,尽管二层已经坍塌,但下面的一层还在那里坚持着,因为下面用的三角水泥梁。
父亲有钱吗?应该没多少钱,但问题是,动不动盖房,一个是人口多,需要使用,另外一个,就是做为医生,有点影响力,可以叫来人,成本比较低。
应该说,那个年代是困难的,我父亲和一个叫王宝生的人,两个人合购了一辆二八自行车,既不是永久牌的,也不是飞鸽牌的,好像是什么飞鹰牌的。
他们两个换着骑,或者谁有事谁骑,那辆自行车还是二手货,我记得总是坏,但在70年代初,已经是苦中有乐了。